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5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580篇
地质学   1001篇
海洋学   26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99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m/a和0.3~3mm/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开始发育,逐渐向远端发展,至上新世最后形成山西断陷盆地带。新生代以来块体不断缓慢上升,距今1.40Ma以来的隆起总量为160m.形变测量说明块体现代隆升速率为1~2.8mm/a,周缘断陷盆地带现代下降速率为-4~-5mm/a。块体内部莫霍面变化平缓,埋深40km~42km,上地幔高导层埋深123km~131km,它们在周缘断陷盆地带相对隆起,前者隆起幅度1.5km~6km,后者埋深仅70km~100km.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块体周边活动构造带内,块体内部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4~5级地震也很少。震源机制、地应力和断层滑动矢量测量等得到的主压应力方位为NE-NEE向,与控制块体周边活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一致,主要与青藏块体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盆地地下深部物质上涌产生的垂直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区域性水平应力场和深部物质运动产生的垂直力联合作用是本区新构造活动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92.
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对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晚第四纪阶地的研究表明,该区早第四纪以挤压褶皱、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在晚更新世期间乃至全新世仍继承性地进行着,表现为横穿褶皱和逆断裂带的河流及冲沟阶地面的形成、阶地类型的转变、阶地级数的增多和阶地面被断错或发生拱曲变形.其中祁连山北缘大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92~2.00mm/a.老君庙背斜逆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15~2.56mm/a.白杨河背斜逆断裂带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32~0.58mm/a.  相似文献   
993.
商州蛇绿岩带与晋宁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州蛇绿岩带具有完善的蛇绿岩套岩石组合;细碧岩与堆晶岩系渡型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94.
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GPS水平运动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鹏  张希  张晓亮  蒋锋云 《地震工程学报》2012,34(3):264-267,273
利用川滇及其邻区2004-2007年、2007-2009年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前、震时与震后地壳运动及主要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演化特征、汶川地震可能的同震与震后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09年汶川震区呈现出显著的右旋逆冲同震变形;大震在一定程度上对甘川交界及其北侧的西秦岭构造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构造运动有所促进;对鲜水河断裂构造运动总体反映调整影响但对其南段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5.
老挝中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挝NM矿区位于中北部长山(Truong Son)岩浆-构造内。在二叠-三叠纪的印支运动期间,Sibumasu板块沿Nan-Uttaradit缝合线与印支板块拼接后,在印支板块的东部形成了北西向右旋的长山(Truong Son)岩浆-构造剪切带。NM矿区的花岗岩可分为中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本区不同类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ACNK值多介于0.9~1.1之间,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中多富集Cs,Rb,Th,U,K而相对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分异明显,Nb,P,Ti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而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明显,铕具中等或明显的负异常,上述特征表明本区不同类型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相似。结合本区的大地构造特征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来看,本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印支碰撞造山后期的挤压-剪切环境。同时岩浆在从中粗粒花岗岩向斑状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的结晶演化过程中,TFe,TiO2,MgO,CaO,Na2O的含量逐渐降低,而SiO2和K2O的含量相对增加,Fe,Cu,Zn(Pb)等矿化主要与其中的斑状花岗岩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96.
华南武功山地区韧性剪切带的纳米尺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浩  孙岩  舒良树  陆现彩 《地质学报》2009,83(5):609-606
在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中段区域构造调查和中法合作研究的基础上, 对武功山地区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的韧性板劈理带、逆冲断层带、挤压片理带和拉伸构造带等多种构造类型的变形带, 就其超微观纳米粒子结构和动力薄膜进行了扫描电镜(SEM) 测量和新的探讨。 上述4类韧性剪切带的表层高应变域ab、ac组构面上均发现纳米粒子, 颗粒直径一般为50~90nm, 并因研磨滚动而形成磨粒(grinding grains)。 由纳米粒、纳米线和纳米层构成一套纳米微线理、面理和组构系统, 与宏观的线理和面理平行一致, 还可见到完好的超微SC面理和优选方位的纳米级应力矿物。 韧性剪切的所谓静态摩擦, 实际上是纳米界限层以微弱摩擦力推进滑移量(slippage)形成的平滑运动, 这种平滑运动是纳米级单体和复体磨粒滚动滑移所致。 本文从上述几方面揭示了韧性剪切带中纳米粒子存在的普遍性; 纳米结构与显微构造的可比性; 韧性剪切滑移机理的特殊性。 最后, 以区内韧性剪切带在地壳浅构造位异常发育的特点, 从一个方面讨论华南加里东构造带在系统动力学行为上的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997.
地球偶极磁场成因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球内部结构为立论基础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引力理论和粒子理论为理论根据,阐明了地球外壳与内核运动的差异性,进而提出了以摩擦起电为主的差速发电机制和地磁场的形成机理,总结出了地球内核旋转轴上任一点的强度计算公式和地磁极性的判别方法,并解释了地磁学中的磁轴问题、磁极漂移和地磁场的极
性转换。  相似文献   
998.
Field experimental seismic sounding permitted us to obtain optimal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arameters. In process of data processing, we obtained a high-qualitativ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rofile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such as filtering, edition surgical blanking, prediction deconvolution, fitting static correlation of first arrival time, and velocity analys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formation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long th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nd the stratigraphic and neogeochron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many drills near the sounding line reveals that the upper termination of the detected fault zone is located at depth of 75–80 m,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deposits dated to be about 220 ka BP. The continuity, discontinuity,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amount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nd change of their configur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geological columns of drills, permitted us to know that the width of upper termination of the fault zone is 100 m.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variation of number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long the profile that the scarp of hidden fault is 200 m wide and the fault is a synsedimentary active fault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and the early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No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offset the covering deposits, had occurred since the 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Foundation item: A High-new Technique Project by Stat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2001977).  相似文献   
999.
利用位涡趋势法诊断台风“莫拉克”(2009)的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涡趋势(PVT)法可以计算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对台风移动的直接影响(非引导效应)。在成功模拟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移动路径和近地面最大风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台风不对称环流发展的影响,对原有的位涡趋势诊断法进行了改进,并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中,诊断不同物理过程对“莫拉克”移动的影响。分析表明,虽然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主要作用于维持台风“莫拉克”的垂直结构,但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引起的非引导效应也对“莫拉克”移动的短时振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厚松散层下多煤层重复开采对地表移动的影响,结合淮南矿区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顾桥煤矿重复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重复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并建立了地表变形参数与采动次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厚松散层下首次开采时地表下沉系数大于1,随着采动次数的增加,松散层逐渐被压实,地表下沉系数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但3次开采后松散层已经压实,下沉系数趋于稳定,不再随采动次数增加而增大;达充分采动后,地表移动盆地范围不再增大,但受到采深增大的影响,主要影响角正切、边界角与采动次数之间均呈线性增大关系。该成果为研究厚松散层重复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