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3篇 |
免费 | 300篇 |
国内免费 | 3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1121篇 |
海洋学 | 113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74篇 |
自然地理 | 1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4年9月南海北部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引进使用了民用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Moving Vessel Profiler,MVP),并在珠江口外海和越南东岸外海2个断面进行了拖曳测量。通过对MVP和定点温盐深仪所测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MVP下降阶段数据较为可信。对所获温、盐、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2个断面的水团性质存在明显差异。越南东岸外海断面的混合层平均深度(27m左右)深于珠江口外海断面(17.5m左右);在表层和近40m深度处,珠江口外海的盐度值都高于越南东岸外海,呈现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22.
23.
黑龙江宾县宁远镇中阳村剖面的砂砾石堆积过去被认为是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下限的罗家窝棚组地层,对于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对这套砂砾石堆积剖面进行研究,对其化学风化特征、源岩性质、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地层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较低,无定向性排列,砾石以花岗岩(63%)、石英砂岩(22%)为主;钛铁矿(22.5%)是最主要重矿物,其次是锆石(17.4%)、赤褐铁矿(13.4%),其它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组分经历了中-低等的化学风化过程,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首次循环。砾石岩性和地球化学组成共同揭示了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迁移与富集以及古气候判别图解指示沉积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近距离搬运的冲洪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在较窄的范围(208~129 Ma,峰值年龄~180 Ma),与周围潜在源区锆石年龄对比,结合地貌位置,确定其物源区位于张广才岭余脉哈尔滨东南部低山丘陵带。早侏罗世源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哈尔滨东南低山丘陵带经历了隆升和岩浆活动。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宁远剖面形成时间要晚于罗家窝棚组,与白土山组大致相当。这项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24.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对邻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学者研究认为该期隆升与气候冷暖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北联池剖面在区域构造位置上隶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后缘六盘山以西,古近系清水营组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石膏层为主的浅湖相沉积,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文章系统研究了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共鉴定出孢粉类型60属65种及若干未定种,其孢粉组合特征中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很少。结合现有区域孢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清水营组沉积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孢粉植物群以桦木科、胡桃科和榆科等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组合中还出现了数量不多但种类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花粉,而典型干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子含量少,总体上反映了暖温带较温和湿润的古环境古气候背景。孢粉组合中几乎不见耐寒山地针叶植物花粉的出现,说明该时期区域气候环境尚未发生由暖转冷的重大变化,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隆升扩展尚未影响到六盘山地区。研究成果为约束青藏高原东北缘清水营组的沉积时代以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区域古生态古气候的影响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5.
26.
Processes of the deposition and vicissitude of Mu Us Desert, China since 150 ka B.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Baosheng Jin Heling Lü Haiyan Zhu Yizhi Dong Guangrong Sun Donghuai Zhang Jiashen Gao Quanzhou Yan Mancun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1998,41(3):248-254
“Milanggouwa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named lately takes down 27 cycles of alternately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desert depositions
in the Mu Us area with the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and palaeosols since 150 ka B. P. Studies show that the sedimentary form
was induced by the growth and decline and confrontation each other between the winter monsoon and the summer monsoon of East
Asia in the past 150 ka.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473192). 相似文献
27.
塔东地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的恢复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对于构造演化史研究和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的精细解释,在塔东地区识别出9个不整合面,其中与周缘造山作用相关的不整合面包括:志留系与上奥陶统、上泥盆统与前上泥盆统、三叠系与前三叠系、侏罗系与前侏罗系、古近系与白垩系、新近系与古近系等6个主要不整合面。基于平衡剖面技术,通过趋势厚度法,恢复了塔东地区主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研究表明:受天山造山带和阿尔金造山带俯冲、碰撞造山运动的影响,志留系与上奥陶统、上泥盆统与前上泥盆统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塔东低凸起和若羌凹陷,并且后者的剥蚀作用最强;三叠系与前三叠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孔雀河斜坡一带;侏罗系与前侏罗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在塔东低凸起、若羌凹陷和孔雀河斜坡等地区都比较强;古近系与白垩系、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不整合面产生的剥蚀作用在塔东地区均发生,但整体剥蚀厚度不大。 相似文献
28.
29.
塑性岩体与逆冲构造变形关系讨论——库车坳陷西部实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盐、膏、泥等塑性体受重力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变形。以往单纯用冲断构造模式分析其成因机制 ,没能科学地反映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的变形缩短量的差异 ,通过塑性体的底辟变形和滑脱变形依存关系的剖析 ,能够恢复库车坳陷西部构造演化过程 ,进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und Speed at the PN Se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ridded sound speed data were calculated using Del Grosso's formulation from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at the 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vering 92 cruises between February 1978 and October 2000. The vertical gradients of sound speed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the strong horizontal gradient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Kuroshio and the
upwell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show that great variations of sound speed exist in the upper layer and in the slope zon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ntributions of surface heating and the Kuroshio to sound speed variance
are almost equival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