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篇
  免费   968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2128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川西地区成岩作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探针、显微冷热台和荧光显微分析等技术,对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化学组成、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观察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将该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4个形成期次,并以其为依据,对须家河组的油气运移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沙溪庙组的高温、高盐度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是由于下部流体的跨层涌入所致。  相似文献   
972.
四川紫色土地区鹤鸣观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为研究区,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该模型以20m×20m栅格为空间步长,以10min为时间步长,定量分析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水土流失程度,模拟了各时段每个栅格次降雨侵蚀产沙过程,计算了每个栅格次降雨径流量、侵蚀量与沉积量,并且运用递归算法计算出整个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量,模型能够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鹤鸣观小流域Ⅱ号支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73.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孕震构造特征的综合类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式  王虹 《四川地震》1992,(2):7-15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译、地震地质调查、地壳形变测量、石油地质勘探和深部地球物理勘探的最新资料,对发生在四川盆地南部地区19个M_s≥4.4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研究区内随机挑选的25个无震子区的构造因子进行了综合类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12项与地震孕育过程关系比较密切的孕震构造判别指标。它们是:①Ⅰ级地貌单元界线带;②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带;③NE向断裂带;④多条断裂复合处;⑤断裂与背斜复合处;⑥基底凹凸过渡带;⑦EW向基底断裂带;⑧布格异常梯度带;⑨均衡异常梯度带;⑩居里温度埋深小于40km处;(11)康氐面斜坡带;(12)莫霍面斜坡带。这12项判别指标,可为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潜在的发震能力的判定、长期地震预报、地震烈度区划和震害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4.
Earthquake Triggering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of Western Sichuan,China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Western Sichuan is among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strong (M 6.5) earthquakes, mainly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Historical and instrumental seismicity show a temporal pattern of active periods separated by inactive ones, while in space a remarkable epicenter migration has been observed. During the last active period starting in 1893,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Xianshuihe fault of 350 km total length, was entirely broken with the epicenters of successive strong earthquakes migrating along its strike. This pattern is investigated by resolving changes of Coulomb failure function (CFF) since 1893 and h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area during the last 110 years. Coulomb stress changes were calculated assuming that earthquakes can be modeled as static dislocations in an elastic halfspace,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coseismic slip in strong (M 6.5) earthquakes and the slow tectonic stress buildup associated with major fault segments. The stress change calcul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faults of strike, dip, and rake appropriate to the strong events. We evaluate whether these stress changes brought a given strong earthquake closer to, or sent it farther from, failure. It was found that all strong earthquakes, and moreover, the majority of smaller events for which reliable fault plane solutions are available, have occurred on stress–enhanced fault segments providing a convincing case in which Coulomb stress modeling gives insight in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manifest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We extend the stress calculations to the year 2025 and provide an assessment for future seismic hazard by identifying the fault segments that are possible sites of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975.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相似文献   
976.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研究了2017年7月15-1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典型连续性夜雨过程的形成机制,重点讨论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对此次夜雨过程的作用.研究表明:(1)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500 hPa"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背景下,这种背景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向南输送;850 hPa上台风东侧的偏南气流和副热带高...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四川省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8月发生在四川的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采用多种评估指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四种降水融合产品(FAST_5KM、FRT_5KM、RT_1KM、NRT_1KM)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对于过程累计降水量,四种融合产品均能很好地反映此次降水过程,1km产品对降水落区的刻画更为细致,和实况有较高一致性,NRT_1KM偏差最小,FAST_5KM差别最大。四种产品的降水中心与实况都略有偏差,1km产品降水中心更接近实况。四种产品小时降水量走势与实况一致,但峰值均低于实况小时降水峰值,1km产品小时雨量更接近实况。对于24h累计降水量,四种降水融合产品均能表征出逐日降水落区的移动,且落区、走向和雨带形态均与实况较为一致,1km产品的雨强和落区更接近实况。对于晴雨准确率,四种产品无雨站点较实况均偏少,1km产品最为接近实况,准确率基本维持在95%。降水融合产品的小时最大雨强与实况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km产品优于5km产品,FRT_5KM优于FAST_5KM,NRT_1KM最优。综合来看,1km产品优于5km产品,1km近实时产品优于实时产品,5km三源产品优于二源产品。  相似文献   
978.
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坡面水蚀的主要侵蚀动力来自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将坡面水蚀过程分为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可以从侵蚀动力、侵蚀特征差异与侵蚀规律等方面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与机理。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及微小区测定技术,以大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和测定不同雨强与不同坡度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和侵蚀量,揭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土壤降雨侵蚀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小雨强(<67.26 mm/h)下,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率具有稳定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变化微小;大雨强(106.57 mm/h)下,降雨侵蚀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上下波动;(2)紫色土降雨侵蚀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相关,随降雨强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降雨侵蚀率与坡度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坡度的增加出现临界坡度,且临界坡度随雨强的变化而改变。在中小雨强(18.06~67.26 mm/h)条件下,临界坡度SK的变化范围在17°~19°。在大雨强条件下,临界坡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当坡度与雨强共同影响产沙效应时,坡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较小,雨强能掩盖坡度对产沙的贡献。  相似文献   
979.
980.
白云岩作为优质的油气储层,其成因一直是沉积学研究热点,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流体性质是探究白云岩成因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川西南中二叠统典型剖面和钻井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学、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特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石灰岩、泥微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和鞍形白云石4种。(2)研究区白云岩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0.709 77)明显高于石灰岩和同期海水,接近全球壳源锶同位素平均比值,显示白云岩化流体是热液来源,同时部分泥微晶白云岩显示海水锶同位素特征。(3)研究区碳酸盐岩相较于同期海相沉积物有较高的δCe值(平均值0.86),显示其开放的成岩环境。(4)3种类型的白云岩相较于石灰岩有较高的δEu值(平均值0.99)和显著不同的稀土总量特征,显示研究区白云岩与石灰岩成岩流体性质不同且白云岩受到高温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南地区白云岩主要是受构造控制的热液白云岩,部分为被岩浆和热液加热的海水改造的热对流白云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