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5篇 |
免费 | 752篇 |
国内免费 | 2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106篇 |
地球物理 | 213篇 |
地质学 | 1687篇 |
海洋学 | 30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1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05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地下水驱动条件及水资源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T1j-T2l)地下水按其构造开放程度、埋藏深度及水化学特征的不同,可明显划分出沉积变质卤水和渗入淋滤卤水两种基本类型,分属两个性质迥然不同的水动力系统,它们不存在规律性的演变现象,不是受统一的静水压力控制而构成,由盆地边缘向内部的区域水动力循环;而是两者各自显示了地静压力和静水压力由高压区向低压区驱动的水动力特征,并控制了盆地海相三叠系盐卤、气藏的分布、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952.
新场气田东部发育两组走向近南北的逆冲断层,它们提供了该区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和断鼻构造形成的原动力。根据该区剖面结构和平面特征,划分出合兴场南北向形变域和新场东西向形变域。燕山中、晚期形成的古隆起构成了该区天然气的区域成矿背景,古隆起之上的有利储集相带控制了天然气富集。 相似文献
953.
954.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955.
956.
957.
ZHAO Wenzhi YANG Xiaoping Steve KERSHAW ZHANG Baomi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6,80(5):684-692
Lower Silurian mud mounds of the Shinuilan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have developed in open shelf settings in deeper water than shallow-water reef-bearing limestones that occur in the region. An integration of the outcrop, drill data and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contemporaneous faults have controlled the bounda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Silurian rock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ounds appear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topographic lows form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ing, on the sheff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verage mound thickness is 20 m, maximum 35 m. Mound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icrite, possibly microbially bound, and are overlain by shales. Mound tops are preferentially dolomitized, with the Mg^2+ source probably from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mound-top carbonate. Microfacie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genetic history reveal that the mound tops have higher porosity, and are gas targets; in contrast, mound cores and limbs show pores filled by three generations of calcite cement, and therefore have a low gas potential. 相似文献
958.
四川扬子式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四川扬子式铅锌矿的分布特征及赋矿层位,分析了铅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总结了铅锌矿主要地质特征,圈定了找矿远景区,预测了铅锌矿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59.
四川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基质孔隙。ESEM和AFM两种方法结合,能客观地反映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互补性。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为页岩气储层提供了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但是筇竹寺组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龙马溪组的小。笔者认为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干酪根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热演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热演化程度与比表面积、孔体积与黏土矿物中伊/蒙间层含量具有正相关性,随着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Ⅱ型干酪根含量的增加,表现为微观孔隙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960.
川西泥盆系观雾山组沉积相研究缺乏横向对比,沉积模式还存在争议。根据川西北部白家乡大木垭剖面与何家梁剖面实测成果,对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大木垭剖面与何家梁剖面观雾山组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期间发生短暂的碳酸盐缓坡化;桂溪剖面观雾山组同属碳酸盐台地边缘,观雾山组中段发育开阔台地深水沉积,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潟湖沉积。研究区碳酸盐镶边台地包括台地边缘和前缘斜坡两种亚相,前缘斜坡亚相发育于何家梁剖面,以塌积岩沉积为标志。碳酸盐缓坡包括深水缓坡和浅水缓坡两种亚相。随着海平面变化,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发育三个沉积旋回,第一、第三沉积旋回为镶边台地沉积,第二沉积旋回为碳酸盐缓坡沉积。观雾山组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分布起控制作用:生物碎屑滩和上斜坡微相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生物礁中在油气运移之前形成的溶蚀孔洞已被白云石和方解石充填,滩间微相泥质(泥晶)白云岩不利于溶蚀孔洞形成,这二者均不是有利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