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24篇 |
免费 | 2249篇 |
国内免费 | 30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篇 |
大气科学 | 71篇 |
地球物理 | 1000篇 |
地质学 | 11275篇 |
海洋学 | 596篇 |
天文学 | 54篇 |
综合类 | 457篇 |
自然地理 | 2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338篇 |
2022年 | 380篇 |
2021年 | 514篇 |
2020年 | 432篇 |
2019年 | 583篇 |
2018年 | 541篇 |
2017年 | 557篇 |
2016年 | 623篇 |
2015年 | 625篇 |
2014年 | 629篇 |
2013年 | 632篇 |
2012年 | 680篇 |
2011年 | 817篇 |
2010年 | 647篇 |
2009年 | 703篇 |
2008年 | 591篇 |
2007年 | 676篇 |
2006年 | 520篇 |
2005年 | 415篇 |
2004年 | 383篇 |
2003年 | 376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215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154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存在丰富的热液流体活动。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茅口组碳酸盐岩中的热液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区茅口组热液活动包括2类,一类为硅质热液,表现为薄层硅质岩或硅质团块;另一类为碳酸盐型热液,表现为粗晶方解石和白云石充填在张性构造裂缝中或呈"雪片状"集合体,偶见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伴生。硅质岩主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表明硅质来源具有多样性,是热液硅与壳源硅的混合;黄铁矿、闪锌矿原位S同位素δ34S介于-3.91‰~-6.87‰之间,推测可能受到了微生物和基性岩浆岩的双重影响;方解石脉和具鞍状双晶的白云石脉普遍具有Ca O高于标准计量、相对富Sr和U、贫REE和Ti、Ce/Ce*明显负异常、Eu/Eu*主体正异常、Y正异常等特征,表明碳酸盐脉为热液活动的产物,流体来源也呈现出火山活动相关流体与富钙地下水混合的特点。闪锌矿富集Ge和Cd,Zn/Cd及Zn/Fe值反映了中等成矿温度。硅质岩和碳酸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4.7~294.3℃之间,与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所揭示的特征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穿层状硅质结核和团块的首次出现往往标志着茅口组热液活动的开始,而张性构造裂缝和碳酸盐型热液活动带来的围岩白云化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白云岩储集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北羌塘他念他翁山吉塘岩群酉西岩组时代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位于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的吉塘岩群是否属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历来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形成年龄一直缺少有效同位素年代学限定.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潜仪)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他念他翁山一带吉塘岩群酉西岩组石英绿泥片岩(原岩为中性火山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965±55Ma,绿片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048.2±3.3Ma,表明吉塘岩群酉西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蓟县纪末一南华纪初.吉塘岩群酉西岩组可能代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早期伸展期间火山沉积作用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93.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勘探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深水勘探开发钻井和工程难度大、经济投资成本高的特点,针对深水区复杂油气藏,本文首先在深水研究区从深水重力构造形成机制和深水沉积储层研究入手,创新了深水研究区成藏规律认识.在深水重力构造研究方面,发现其由陆向海的演化模式,按演化和特征分成3种类型,建立深水沉积和重力控制下的构造模式;在深水沉积研究方面,以刻画深水沉积特征为基础,分析了海平面升降影响和重力流密度对深水沉积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两种深水沉积模式;然后通过研究重力构造、深水沉积与油气成藏三者的关系,确立了重力构造对深水油气成藏的主控作用,以及深水沉积储层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建立了深水油气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断层为线索,落实构造,追踪油气,以沉积为单元,计算储量和资源量,进行深水高效勘探评价的新方法.并将上述思路应用到深水复杂油气藏勘探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4.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构成的完整古火山机构.通过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发现该古火山机构存在2次喷发亚旋回和15个火山韵律,2次喷发亚旋回之间出现了1次明显的火山间歇期.小相岭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发现,进一步厘定了苏雄组火山岩的喷发方式和构建特征,对进一步研究苏雄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的起源及新元古代陆内裂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4条野外剖面、40口并岩心样品及84张薄片的观察和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川南观音场-瓦市地区须六段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孔渗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须六段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度在6%~10%之间,平均孔隙度为7.3%。渗透率为0.03×10-3μm2~0.9×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0.177×10-3μm2。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在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物性急剧变差。绿泥石的环边胶结作用、长石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构造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96.
致密油气层的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差.针对致密储层,目前常用的氦气法孔隙度测量方法存在两个不足:器壁压变性参数G定义不明确;膨胀前压力设置普遍偏小.本次基于氦气法孔隙度测量装置岩心室的应力应变力学分析和不确定度理论分析,开发了一种面向致密储层的氦孔隙度测量方法.本次提出的方法给出了器壁压变性参数G的解析式,并基于G的解析式推导出了新的孔隙度计算公式,将刻度系数减少到1个,简化了刻度过程.其次,基于不确定度理论得到的孔隙度测量不确定度表明:氦气法测量致密储层孔隙度的膨胀前压力大于2 MPa基本可以将孔隙度绝对误差控制在0.5%以内.与高压压汞法孔隙度测量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测量孔隙度的相对偏差在14%以内,远低于常规氦气法测量孔隙度的相对偏差(50%). 相似文献
97.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8.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平地泉组(相当于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的湖泊相砂岩、泥岩、灰岩、白云岩、凝灰岩互层以及它们的过渡岩石,是区内最主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近年来,在帐北断褶带、石树沟凹陷和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暗色泥岩、泥晶白云岩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沉积岩,该类岩石发育类似火山岩的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粗晶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及方沸石等,在岩心标本上呈“树枝状”或“雪花状”散布于基质中;基质则主要由泥晶白云石或泥质沉积物构成,富含有机质,发育水平层理及小型变形层理等。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表明,“斑晶”往往为粗晶方解石或白云石的集合体,也常见黄铁矿、方沸石与碳酸盐矿物共生,“斑晶”方解石发育环带,而白云石未见明显环带。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斑晶”方解石具有低镁、低铁及锶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而“斑晶”白云石(FeO含量介于7.272%~11.086%之间)与“基质”泥晶白云石(FeO含量为1.027%)相比具有明显富铁的特点。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斑晶”方解石均一温度平均为180.68,℃,“斑晶”白云石均一温度平均为320.95,℃。这种特殊 “斑状”白云岩和“斑状”泥质岩很可能是湖底热液喷流作用的结果。当湖水沿深大断裂下渗至地下深处,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并被加热后再沿断裂返回地表喷涌而出,热液流体携带的离子达到过饱和后就会析出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集合体,随热液的喷涌作用上升并破碎散落于湖底细粒沉积物内。“斑状”白云岩的发现对新疆北部中二叠统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及该区油气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am and adjacent region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of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am and adjacent
regions were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the seismic tomography, using the absolute P-arrivals from the events observed by the
Three Gorges seismic network. Our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ep structure shows: (1) the lithology of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integral and highly solidified, exhibits a uniformity. Down to a depth of 20 km,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still shows high-velocity
anomalies. No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images with the different depths are not the same; (2) the depth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beneath the entire Zigui basin is not constant, which is less than 6 km; (3) the top boundary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varies from 0 to 7 km, whereas the bottom one between 14 and 16 km; (4) the partially molten substances
of the upper mantle are located in the Badong-Zigu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s well as nearby Peishi area.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tectonic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oling and solidifying process of the molten substances within
the upper mantle; (5) the different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 deep crust in both east and west side of the Jiuwanxi fault
are to b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gravitational gradient zone in the Three Gorge areas; and (6)
the velocities within the upper crust would be affected by reservoir water permeabilit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0574039),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 D Program (Grant
No. 2008BAC38B02) 相似文献
100.
在大量样品测试数据与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长7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长7储层处于中成岩A~B期。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粘土(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胶结和硅质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原生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 绿泥石胶结抑制孔隙充填, 长石溶蚀作用使孔隙间的连通性得到改善, 储层物性得到提高。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划分出6种成岩相, 其中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粘土矿物胶结相、石英加大相、浊沸石充填相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而长石溶蚀相、绿泥石膜胶结相对储层物性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