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0篇
  免费   2176篇
  国内免费   1869篇
测绘学   750篇
大气科学   1012篇
地球物理   2976篇
地质学   4916篇
海洋学   765篇
天文学   477篇
综合类   789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410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59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内蒙古东部重力场特征以及寻找内生矿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岩石密度特征,应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推断7个大型岩浆岩活动区(带)。这些岩浆岩活动区(带)控制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大部分内生矿床,也就是说每一个大型岩浆岩活动区(带)实际上是一个成矿系统。因此,应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可以推断岩浆岩活动区(带),预测内生矿床,筛选化探异常。  相似文献   
992.
磁力勘探与岩性测深理论基础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凌  杨庆锦 《物探与化探》2007,31(Z1):51-52
首先概括了岩性测深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物性基础要点,强调电偶极子场是岩性测深技术的基本理论。然后通过电偶极子场与磁偶极子场的类比,以及岩性测深与磁力勘探的对比,提出了一条研究岩性测深技术理论基础及正演计算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李浩  颜辉 《地质学报》2007,81(12):1723-1726,I0012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在罗布泊罗中地区先后进行了20万t钾肥项目采输卤工程、盐田、试验加工厂及120万t钾肥项目盐田等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地层浅表裂缝(简称浅表裂隙),其平面上分布具区域性,走向上具一定方向性,垂直方向延深依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且具有裂缝壁面平直,倾角陡等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就罗中地区地层浅表裂隙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性及浅表裂隙的形成机理进行描述和分析,并针对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危害性影响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94.
根据攀枝花宝鼎矿区+900、+700、+500水平的地温分布特征,结合矿区地貌、水系、构造发育程度、地层岩性组合、覆盖层厚度、矿井采空区范围等条件,对该区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其热源可能来自岩浆余热,但地温异常与矿区各地质特征有关,为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防治地热灾害提供了地温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河南地区存在三个明显的重力异常区,与其区内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分区相一致,其重力异常曲线的挤压扭曲特征、剪切平移特征、张性舒展特征分别对应构造挤压变形机制、平移剪切机制及变形拉张机制。这些变形受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三大构造运动控制,其中印支期剥蚀及沉降程度是构成现今煤层埋藏条件的重要因素,燕山期形成河南煤田的逆冲推覆型控煤构造,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最终确立了河南煤系的展布范围及赋存状态,这表明控煤模式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The stochastic finite element equations for random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using the first-order per-turbation techniqu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andom thermal properti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 based on heat transfer variational principle. The local average method for 2-D is used to discretize random fields. Then, the random temperature fields of embankment in cold regions are investigated on condi-tion that the thermal properti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 are taken as random fields,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program, which is written by the methods. The expected value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embankment in cold regions a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997.
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甘肃及边邻地区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震源断层面解的空间取向和断层滑动方向,由相应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通过坐标旋转、代数平均可求得多个震源机制解的P、B、T轴参数的平均应力场。据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分区活动特征,将研究地区分为8个小区域,由各个区域内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得到了各个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98.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9.
断层失稳错动热场前兆模式:雁列断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 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We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behaviour of the axial componen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re-mantle coupling torqu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loidal part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observable at the Earth surface. For its computation, we use different model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expanded into spherical harmonics (Wardinski and Holme, 2006; Sabaka et al., 2004), and the mantle conductivity. The geomagnetic field, which we have to know at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for the associated computations, will be inferred from the field at the Earth surface by the non-harmonic field continuation through a conducting mantle shell. The aim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re (i) to check how sensitive is the computation of the torque with respect to the different geomagnetic field models, (ii) to check its dependence on the spherical harmonic degree n, and (iii)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chanical torque derived from the observed length-of-day variations (atmospheric influence subtracted) and the poloidal electromagnetic torque in dependence on the assumed conductivity. To use the non-harmonic field continuation for the torque calculation and to obtain an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geomagnetic field models on the EM torques are the major aspects of this paper. grm@gfz-potsdam.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