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4篇
  免费   2175篇
  国内免费   1870篇
测绘学   750篇
大气科学   1012篇
地球物理   2976篇
地质学   4916篇
海洋学   767篇
天文学   477篇
综合类   791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410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59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巴士系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19-124
利用1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巴士系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应力场的总体特征为NW ̄NWW向,但不同地段略有差异。由北西至南东主压应力P轴方向由NWW ̄NW ̄NWW(近EW)向,P轴相对平缓,地震以走错动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应力场的变化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不均匀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22.
李延兴  赵承坤 《中国地震》1998,14(2):116-125
简要地介绍了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的布设、观测、数据处理方法案和监测精度等,较详细地分析了地壳水平形变与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3.
石门雄黄矿一号窿矿体构造及深部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先孝 《矿床地质》1998,17(3):277-284
通过对湖南石门雄黄矿一号窿矿区构造研究 ,雄黄矿床赋存于燕山期形成的背斜核部 ,背斜与断裂、断裂与断裂的交汇部位。在多种手段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矿区导矿构造为 EW向的 F1、F3 断裂 ,容矿构造为次级的 NEE、NE、NW、SN向断裂构造 ;提出了本区中生代的三期主要构造应力场 ,其中 SN向主压应力的构造应力场共轭角高值区为雄黄矿体富集地带。矿床受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奥陶系灰岩和构造的双重控制。认为在一号窿主矿体 NW、SW方向可能存在有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924.
新疆阿图什市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阿图什市近场 2 5km范围内鉴别出全新世活断裂 1条 ,全新世活褶皱 5个。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在全新世时期曾有两次显示断错活动 ,累积铅直断距 170 cm,最新断错活动的 TL时间在 ( 8.6± 0 .0 3) Ka BP以内。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 190 2年 8月 2 3日阿图什 8.2 5级地震 ,近期又发生了 1996年 3月 19日阿图什 6.9级地震 ,是一条地震断裂构造。由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与塔什皮萨克—阔诺勒果背斜褶皱构成的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距阿图什市工程场地以北 13km,其发生最大潜在地震的能力按 8.5级考虑 ,由全新世活褶皱构成的喀什—阿图什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按 6.0级考虑  相似文献   
925.
连续变脉宽发送激电方波与自动变周期测量二次场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明  刘书森 《物探与化探》1998,22(6):465-469
介绍一种新的激电数据采集方式。该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次测量操作可同时获取极化二次场随时间衰减和随深度变化的信息,同时还讨论了实现该采集方式的仪器工作原理和信号测量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26.
ntroductionSeveralyearsago,ShanxigrabensystemwasstudiedmainlyandindetailinChina.First,byusingthemethodofseismogeology,geophys...  相似文献   
927.
DynamicpaterncharacteristicsoffaultdeformationandgravityfieldinthedevelopmentprocesofYongdengMS=5.8earthquakeZAISENJIANG...  相似文献   
928.
van der Kruk  J.  Slob  E.C.  Fokkema  J.T. 《Geologie en Mijnbouw》1998,77(2):177-188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hallow subsurface (0.25 to 10 m) is of growing importance for engineering activities, solu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is an appropriate technique considering the depth range of interest, the strength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contrasts between different subsurface layers and buried objects, and the required resolution. GPR surveys can detect subsurface structures by recording electromagnetic reflections from discontinuities. The detectability of object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wave velocity and condu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ject and its surroundings or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However, unwanted reflections from objects above the surface influence the images. Shielded antennas can be used to avoid strong reflections from these objects. The data thus obtained are, however, more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fundamentals of GPR and two different acquisition setups for a GPR system are discussed. Basic interpretation tools for travel-time and velocity estimation are described, and finally,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followed by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929.
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反映地震前兆时空演化全貌的无量纲、归一化可迭加的信息场———综合前兆场.通过对研究区(东经113°~125°,北纬32°~44°)前兆场时空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地震前前兆场由正常的低值离散逐渐发展为围绕震中呈高值封闭状态,震后恢复正常.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避开了某些单项异常对应某具体源的分析,而是只考虑异常.根据前兆场的变化可以确定震源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930.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康明 《地震地质》1998,20(1):20-26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造成了6段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成因、不同等级的地表破裂,构成了呈面状分布的复杂地震破裂带,与我国西部地区由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破裂带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4段破裂与极震区及余震分布的位置相重合,主体散布在冬青顶北麓一带,沿皇城-双塔活动断裂的东段和武威-天祝活动断裂北段分布,是1927年古浪地震的主破裂带。其余两段分别分布在Ⅸ度区内的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和西山堡-滴水崖断裂带上,是高烈度区内的次级破裂。4段主破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统一变形机制。其中冬青顶张性破裂带是发育在山前下方寨-严家新庄逆断层上盘的次级张性破裂,而主破裂是由逆断层运动在寺儿沟滩等处的山前洪积台地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