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6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1103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A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lack of direct evidences. Based on the knowability of desert, a section recording wind directions across the Cretaceous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ow latitude desert belt is measured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CA in the Cretaceous is reveal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Asia was really controlled by the planetary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e. westerl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south. The convert belt between westerlies and trades had drifted northwards and south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 of paleo-monsoon is also dealt with and a possibly imposed paleo-monsoon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首先对玉龙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现代表土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探讨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然后对0.5~0.7MaB.P.以来3期古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现代表土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应是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反映;不同年龄的古土壤虽然目前均出露于地表,但其深部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古土壤有机质中仍可能包含了过去植被的信息.根据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0.5~0.7MaB.P.以来的隆升幅度进行尝试性估算,得到的隆升幅度约为800m.这个结果与我们过去根据古土壤的估算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4.
东经90°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与晚新生代重大构造-环境事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经 90°海岭的北部远洋型沉积记录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监视器。文章应用有孔虫组合分析和壳体微量元素分析 ,结合相关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学工作 ,对以ODP75 8钻孔为代表的 9Ma以来的沉积记录综合研讨 ,识别出对应于高原阶段隆升 (3 7~ 3 2Ma、0 .8~ 0 .6Ma、0 .17~ 0 .16Ma)的重大环境变化信号。文章还提出印度冬季季风强度是反映高原构造活动关键标志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 ,海岭远洋记录提供的晚新生代最大环境转折时段位于 3.7~ 3.2Ma间。  相似文献   
995.
刘训  王军 《地质通报》2002,21(11):759-763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石,其中变质岩砾石较少,基本未见片麻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当时的物源区主要是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系组成的,与现代地表在铁克里克及西昆仑出露的大套变质岩系明显不一致。由此可见,该地区在第四纪早期尚未具有现代地表的地质构造面貌特征,或者说尚未达到现今的隆起高度。现在铁克里克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大面积古老变质岩系是2.4Ma以后的构造隆升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6.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剥蚀面形成于约1.8 MaBP,与陇中盆地西南隅的兰州、临夏两地山麓剥蚀面的年龄一致〔1〕,表明在约1.8 MaBP 以前六盘山以西普遍遭受剥蚀,可能形成一级统一 的山麓剥蚀面,即所谓的甘肃期准平原,并指示在约1.8 MaBP 时,六盘山和青藏高原曾产生进一步强烈抬升,该剥蚀面发育结束,黄河出现,黄土开始堆积〔1,2〕。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性等。研究表明有感范围严格受郯庐构造带和地幔上拱区控制 ,微观震中与有感范围的几何中心 (即宏观震中 )相距 4 30~ 1 0 2 0km ,两者连线偏离板块插入方向约 4 0°,认为这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增强时 ,深震带上的张应力除以 2 5 5°走向向SWW方向平推外 ,同时又以大于 4 5°的仰角上撅造成的。从深震活动到东部地区上地幔隆起 ,再到郯庐带活动 ,都是由太平洋板块插入、俯冲、上撅、顶托同一动力学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