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5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668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538篇
地球物理   701篇
地质学   1660篇
海洋学   385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51.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n advanced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low contrast geochemical anomalies using a set of features. There are three principal elements in this technique: (1) a statistical measure of the contrast of the anomaly, denoted as τ; (2) selection of a background population; and (3) reduction of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feature space. In the frame of the model, which describes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geochemical background as a multidimensional normal distribution of logarithms of concentrations, the index, τ, is a powerful test statistic for the hypothesis of abnormality of an observation. Maps of τ anomalies can be rigorously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s. Under all equal conditions this technique allows the detection of geochemical anomalies with at least the same contrast (if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 background population are correlated, then even the better) as using selective extractions of metals from soil or other techniques for data proces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technique are demonstrat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on examples of rare-metal and copper–nickel mineral deposits.  相似文献   
652.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分类的定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1965提以来116次大小地震序列的清理和归纳,引入了地震序列分类的时空强定量尺度,提出;表明震源区进人失稳状态的前震序列主要发生在主震前10天,前震序列的最大震级5.5级;震群型地震序列在时间、地点上的确定应与震级有关,在时间上以同在地震孕期内为宜,7、6、5级分别不超过1年、半年、3个月,在地点上以同在地震孕震区内为2,7、6、5级分别不超过100、50、30公里,震级上以小子等于0.5级为宜;主余震地震序列和孤立型地震序列的最大震级差分别是2.9级和3.3级  相似文献   
653.
沙地彰武松在不同基质上扦插生根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彰武松在3种基质中插穗生根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生根率、生根性状和根系效果指数等三个因素,发现蛭石基质最好,草炭基质次之,细沙基质较差。草炭基质虽生根率较高,但根系效果指数却没有蛭石好。生根能力较差的细沙基质,生根性状离散度最大。彰武松插穗生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侧根数、不定根(插穗底部切面不同位置上长出的主根)数、最长不定根长分别与根总长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侧根数、不定根数及最长不定根长相互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最长不定根长与最长不定根粗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54.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测定气溶胶元素组成,分析气溶胶样品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再结合污染源的特征元素组成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湖北大学校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较轻,气溶胶元素以地壳元素为主,其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为污染物元素,再次是盐类元素。通过因子载荷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湖北大学周边地区的建筑源、交通源和餐饮源是湖北大学校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655.
大理近地层山谷盆地湖陆风及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的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征及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地区白天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夜间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进一步对湍流和湍流通量特征分析发现,大理地区白天不稳定层结多于夜间;湍流强度白天强于夜间,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量交换形式以潜热为主。  相似文献   
656.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相似文献   
657.
为了探究影响Sentinel-1时间失相干的因素,实验选取美国南加州柯汶纳市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研究,使用50景Senti-nel-1数据,分析了不同地物的时间失相干现象,并研究了风雨等天气因素及不同极化方式对相干性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Sentinel-1数据典型地物的失相干特征区别较大,可以较好地指导地物识别、辅助...  相似文献   
658.
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期刊载的《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相应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地震风险的警觉。文章提到影响地震危险度的3方面因素(导致灾害的强度因子、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和响应能力)比较全面。但是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的数据不是来源于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分析表明:地震危险度和城市近源等效震级无关;脆弱性因子没有考虑抗震能力;响应能力也不包括疏散和救援力量等因素。因此认为《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3C章的文字表述与图件的数据依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中国部分省级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659.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数字化地震监测大规模发展后,如何更好地将大量丰富的数字化波形信息应用到地震定位领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问题。笔者认为"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算法"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因此分别从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台网实用化过程以及推广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该技术在地震定位领域中的发展方向及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60.
The stratigraphy and radiolarian age of the Mizuyagadani Formation in the Fukuji area of the Hida‐gaien terrane, central Japan, represent those of Lower Permian clastic‐rock sequences of the Paleozoic non‐accretionary‐wedge terranes of Southwest Japan that formed in island arc–forearc/back‐arc basin settings. The Mizuyagadani Formation consists of calcareous clastic rocks, felsic tuff, tuffaceous sandstone, tuffaceous mudstone, sandstone, mudstone, conglomerate, and lenticular limestone. Two distinctive radiolarian faunas that are newly reported from the Lower Member correspond to the zonal faunas of the Pseudoalbaillella u‐forma morphotype I assemblage zone to the 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 range zone (Asselian to Sakmarian) and the Albaillella sinuata range zone (Kungurian). In spite of a previous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Mizuyagadani Formation is of late Middle Permian age, it consists of Asselian to Kungurian tuffaceous clastic strata in its lower part and is conformably overlain by the Middle Permian Sorayama Formation. An inter‐terrane correlation of the Mizuyagadani Formation with Lower Permian tuffaceous clastic strata in the Kurosegawa terrane and the Nagato tectonic zone of Southwest Japan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an extensive Early Permian magmatic arc(s) that involved almost all of the Paleozoic non‐accretionary‐wedge terranes in Japan. These new biostratigraphic data provide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s among highly disrupted Paleozoic terranes in Japan and nor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