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841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621.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山1、山2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东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山1、山2段发育了洪泛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有曲流河道、边滩、河漫滩、河道间等微相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2沉积期:发育曲流流河道砂体,储层以褐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砾岩为主,并且沉积期为近物源区的冲积平原河流相沉积,受潮湿气候及弱水动力沉积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发育河漫沼泽沉积,为煤层提供了温床,纵向上形成了3~5套煤层,物源供给相对充沛,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曲流河道块状砂体沉积;山西组山1沉积期: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湿地河漫湖泊、河漫滩沉积。  相似文献   
622.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分布特征受粒度影响,其含量总体上随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但在局部站位其含量还可能受矿物控制。稀土元素相关参数,如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度、铈异常以及铕异常基本不受粒度影响,而主要受源岩组分控制,可以进行有效的物源判别。研究区不同站位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右倾的负斜率模式,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显示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无明显铈异常。稀土元素相关参数物源判别表明研究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  相似文献   
6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及其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铁军 《地质科学》2004,39(2):234-244
实测地层压力、测井及泥浆比重等资料均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显著的异常高压现象,异常高压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中又以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是快速沉积、厚层泥岩的封闭作用及构造应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粘土矿物转化、烃类生成作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24.
塔里木中部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是中国首例获高产工业性油气流的海相滨岸沉积,它是石炭纪初期海侵阶段的沉积产物,包括底部砾岩、中部块状砂岩和上部含砾砂岩沉积。东河砂岩段主体岩性为中细石英质砾岩和岩屑质细砂岩,具有中等偏高的成份和结构成熟度、酸性岩浆岩的重矿物组合、海相沉积物的微量元素特征,发育不同类型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洗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垂向上构成河口湾(河流)和滨岸沉积序列。底部砾岩形成于受古地形控制的砾质河流沉积环境;中部块状砂岩和上部含砾砂岩形成于河口湾和前滨、临滨沉积环境。平面上,塔中10井和塔中14井以西地区以前滨和临滨沉积为特征,以东地区以河口湾沉积为特征,整体表现出自西向东的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625.
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起伏变化特征和沉积盖层的厚度变化对研究地质构造、能源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而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磁性差异,这就为利用航磁资料研究磁性基底深度提供了地球物理条件.本文集合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0多年来编制的中国陆域30多个盆地和地区的磁性基底深度图以及补算的部分地区磁性基底深度,经过统一坐标系、统一比例尺之后编制了1/100万比例尺的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成图比例尺为1/250万).研究结果表明,以E105°线为界,我国西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大,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地区;东部地区沉积坳陷区盖层厚度整体上相对较薄,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南部盆地、四川盆地、南黄海—苏北盆地等,但最厚处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些研究成果展现了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岩侵入岩体的深度变化特征,同时反映了沉积盖层的厚度和赋存现状,可直观了解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和沉积坳陷区的深度和范围,为寻找基底之上油气藏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626.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震解释认为,喀什凹陷侏罗系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整个侏罗纪代表了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沉积演化,早侏罗世莎里塔什组属干燥、氧化环境中的冲积扇沉积,到康苏组时演化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流沉积;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大,出现湖泊和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盆地又演化为干燥—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与冲积扇沉积。  相似文献   
627.
羌塘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充填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近两年对北羌塘盆地内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岩石组合、沉积相、重要层序界面的研究,对盆地充填序列、盆地性质及油气资源前景作了详细分析,对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初步建立了北羌塘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628.
民和盆地侏罗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和盆地侏罗系为完整的断陷湖泊充填沉积序列,从侏罗纪早期到中晚期沉积范围逐渐扩大。下侏罗统为断陷初始形成期湖泊沉积,具有断陷盆地形成初期"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周缘及低隆起为水下扇相粗碎屑岩沉积,断陷中以滨浅湖沉积为主;中侏罗统为断陷发展期湖泊沉积,经历了两期次级水进旋回,形成冲积扇—半深湖—三角洲沉积序列;上侏罗统为断陷消亡期沉积,形成湿型扇—辫状河—曲流河沉积序列。中侏罗统窑街组形成了欠补偿沉积环境,发育油页岩、暗色泥页岩和煤系地层,侏罗系可形成自生自储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上、中、下三套含油气组合,油气资源量较丰富,勘探前景较广阔。  相似文献   
629.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我国近些年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在识别和分析芦草沟组主要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对芦草沟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芦草沟组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个大类,其中碎屑岩以泥页岩和粉(细)砂岩为主,碳酸盐岩主要为白云岩和灰岩。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F 段)、中部(C+D段)和上部(A 段)的泥页岩层段,发育于湖进时期的深湖至半深湖相沉积,为烃源岩层段;下部致密储集层段(E 段)和上部致密储集层段(B 段),发育于湖退期的浅湖相、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由于后期的构造隆升,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由早期的开阔湖盆逐渐向后期封闭的局限湖盆转变,沉积水体也逐渐向咸化和还原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630.
The East Sea (Japan Sea) is a semi-enclosed back-arc basin that is thought to preserve a significant record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of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Neogene. We use here 2-D regional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borehole data from Expedition 346 of the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 to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o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Eastern South Korea Plateau (ESKP). The ESKP represents a structurally-complex basement high in the southwestern East Sea which formed during rifting of the back-arc basin. Our new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ESKP is composed of numerous horsts and grabens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normal faults. The acoustic basement is blanketed by Oligocene to recent sediments that have preferentially accumulated in topographic lows (up to 1.5 km thick) and have been cored during Expedition 346 at Site U1430 close to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ESKP. Seismic profiles in the ESKP reveal three units separated by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These seismic units closely correspond to IODP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defined at Site U1430, where biostratigraphic data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three main evolutionary stages of the ESKP. Stage 1 was related to rifting in the late Oligocene and middle Miocene, terminated by a regional uplift leading to an erosional phase in the middle Miocene. Stage 2 was associated with subside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ocene and uplift and accompanying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in the latest late Miocene. Stage 3 (Pliocene to present) recorded overall uniform hemipelagic-pelagic subsidence of the ESKP with short-lived tectonically-induced uplifts in the late middle Miocene and latest Miocene-early Pliocene. The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of the ESKP closely correlate to sedimentary changes since the Oligocene and suggest a direct control of regional/local tectonics on sedimentation patterns in the southwestern East Sea, with secondary influence of regional climatic and paleo-oceanograph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