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格尔木河流域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为格尔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蒸散发是干旱内陆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准确估算研究区长时间序列的蒸散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蒸散量估算方法难以获取大尺度时空范围参数且估算结果误差较大。文章以格尔木河流域山前平原区为研究区,应用连续序列的MODIS数据及GLDAS气象数据基于SEBS模型估算格尔木河流域山前平原区蒸散量,利用线性回归法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分析其连续时间序列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蒸散量从2001到2016年总体呈增长趋势,盐沼平原及山前戈壁砾质平原大部分地区蒸散量变化在16年间呈稳定不变状态,盐湖区和绿洲平原呈显著增长趋势。研究区16年间不同地貌蒸散量夏季增减幅度均远大于其他三季,冬季变化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992.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la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ystematic analyses of pollen, foraminifera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 based on 14C and luminescence dating from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t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evolution stages since 120 kaBP: 120–85 kaBP wa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ld to warm; 85–76 kaBP was a period with warm and wet climate having swamp lak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76–50 kaBP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ssland vegetation and coarse sediment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the early stage of Dali Ice-Age; 50–24 kaBP was a period with alternate sea deposition in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24–10 kaBP was the late stage of Dali Ice-Age with coldest period of Quaternary,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dry grassland and loess deposition environment; 10–4 kaBP was another warm and wet climate period, sea level was high and regressed at 4 kaBP; and has been the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nce 4 kaBP. Among the three warm stages, including 85–76 kaBP, 50–24 kaBP and 10–4 kaBP, corresponded to late Yangkou, Guangrao and Kenli seawater trans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e latter one i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west coast of Bohai Sea and east coast of Laizhou Bay. The three periods of seawater transgression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993.
在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区域,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的高度分布规律.然而,对沙河-线7个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内,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的反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与两侧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相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海拔高度150~300m之间的区域内,表层土壤的硅铝铁率陡然减小,土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淋溶率显著增大,硅、钛、锰、磷氧化物的积累率明显增大.此处出现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前"暖坡效应"的存在.较高的气温增大了当地土壤物质的活动性,为其淋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4.
三江平原近5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序列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0-2000年三江平原23个县市和3个农垦管理局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和线性时间内插方法对统计缺失数据进行插补,重建其50年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序列。重建的耕地面积变化序列显示,1950年该区域耕地面积仅有88.7万hm2,到2000年增至269.6万hm2,增加了203.9%,除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该区域耕地基本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空间变化方面,近50年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增加的重心表现为由早期的平原西部逐渐向中东部转移。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3个农垦管理局所辖的农场对自然湿地的大规模垦殖,其108.8万hm2的耕地面积几乎全部源于近50年的湿地垦殖。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揭示毛苔草植被对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采用野外蒸发桶观测的方法,2007年7月5日至8月8日,在三江平原对不同植物密度下的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苔草植被的存在能够增加沼泽湿地下垫面的蒸散发;与野外植物密度相同的有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达到13.88mm/d,最大蒸散发量可达22.26mm/d,而无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仅为4.81mm/d;有植物桶的平均蒸散发量为无植物桶蒸散发量的2.9倍。毛苔草植物的密度越大,对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增加的作用越大,但只有当毛苔草叶面积指数大于1.5时,下垫面的蒸散发量才会显著增加。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对毛苔草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与植物密度间的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对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草甸、旱田和退耕地的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及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QSRB)均为10—30cm深度土壤高于0~10cm深度,且相同深度水平下,QSRB旱田〉QSR退耕地〉QSRB小叶章草甸;草甸沼泽土土壤pH、Eh随着湿地开垦及恢复过程,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均与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存在线性关系;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最低,而秋季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97.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了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对三江平原9个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9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影响指标社会属性差异比自然属性差异明显;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基础和湿地的重要性、知名度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湿地的边远区位和严格保护弱化了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潜力保障力差异,湿地周边城镇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湿地生态旅游潜力支持力的大小;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的整体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不大,研究对象中只有兴凯湖和三江自然保护区潜力较大,这与该区域的区位条件、产业发展模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998.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群落演替系列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选择了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漂筏苔草-鸭绿苔草(Carex jaluensis)-小叶章以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小叶章-山杨(Poptdus davidiana)3个群落空间演替系列,按群落类型挖取土壤种子库样本,采用连续萌发的方法鉴定可萌发种子库的植物种类并统计种子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地上部分的植物成分。结果表明,各演替系列在0~10cm土层内种子密度为433.3~2066.6粒/m^2;10~20cm土层种子密度为33.0~1375.0粒/m^2。表层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及种子密度均大于深层土壤。随着生境中水分梯度递减,演替系列内的地上植物成分与对应的土壤种子库植物成分的相似性系数(CJ)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则呈现增加趋势。演替系列内不同群落类型间以及同一群落内不同样本间的种子库物种数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种子库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一演替系列内相邻群落的种子库具有数量不等的共有种,种子库的空间更替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99.
浑水渗流理论及平原水库防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尚杰  党发宁  程素珍 《岩土力学》2011,32(7):2093-2098
浑水渗流不同于清水渗流,在其渗流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层弱透水性的防渗层,减少渗漏水量。根据浑水渗流理论,提出采用引黄河浑水入库在库底形成淤积层来减少水库的渗漏。在分析了黄河浑水泥沙特点的基础上,研究黄河浑水引入平原水库形成的淤积层对库底渗漏的影响,并经室内试验研究得出渗漏量与淤积层的相关关系、不同水头对渗流量的影响关系,得出一定厚度的淤积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平原水库库底防渗,经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评价,淤积层防渗效果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区盐渍化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延生  崔玉军 《现代地质》2008,22(6):934-938
根据松嫩低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松嫩平原土壤中盐渍化主要组成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变化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盐渍化地区元素分布分配的地球化学规律。盐渍化土壤存在pH值的临界区间,盐渍化的强弱与 Cl、S、Na等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盐渍化与土壤沙化在空间上交互作用,共同造成本地区土壤的退化。松嫩平原无论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中,Cl的平均含量比较低,导致Cl在土壤中局部强烈富集,可能与地下水化学类型与高矿化度相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