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4篇 |
免费 | 813篇 |
国内免费 | 12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篇 |
大气科学 | 1275篇 |
地球物理 | 748篇 |
地质学 | 2218篇 |
海洋学 | 111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75篇 |
自然地理 | 9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95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39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59篇 |
2012年 | 248篇 |
2011年 | 194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274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49篇 |
2006年 | 288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标。随着Cryosat-2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和处理技术的提升,可以有效监测更多湖泊的水位变化信息。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噪声去除技术、改进的波形重跟踪处理算法(ImpMWaPP)和误差混合动态模型为一体的高精度湖泊水位序列提取方法,利用Cryosat-2 SARIn数据获取到133个青藏高原湖泊2010年—2018年的高精度水位序列,并分析了这些湖泊水位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上,青藏高原湖泊的水位继续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2003年—2009年趋缓,年均变化率0.159 m/a。从地域分布上,北部湖泊的水位上升最为显著,而南部湖泊的水位则趋于稳定。从时间上,2010年—2012年和2016年—2018年,大多数湖泊的水位呈现快速上涨,而其他时间水位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缘林芝杂岩中的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所研究的样品包括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它们经历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正片麻岩的原岩具有钙碱性岛弧岩浆岩的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核部为岩浆成因,它们给出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3012~ 522Ma,其锆石的增生边给出了~51Ma的变质年龄.在正片麻岩中,黑云母片麻岩给出了~67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 55 Ma的变质年龄;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给出了~58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54Ma的变质年龄.因此,所研究的林芝杂岩并不能代表拉萨地体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而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和晚白垩纪至早新生代的岩浆岩在始新世早期变质而成.这一时期,表壳岩和侵入岩一起经历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很可能跟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地壳增生、加厚有关. 相似文献
153.
154.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5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相似文献
155.
An 8.1Ma calcite record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 on the Chinese central Loess Plateau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en XiuLing Fang XiaoMin An ZhiSheng Han WenXia Wang Xin Bai Yan Hong Ye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7,50(3):392-403
Carbonates i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consist mainly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The EDTA analysis of carbonates in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reveal that calcite is a sensitive index of summer monsoon.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carbonates and calcite from an 8.1 Ma loess-red clay sequence at Chaona on the Chinese central Loess Plateau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namely 8.1―5.5 Ma, 5.5―2.8 Ma, 2.8―1.5 Ma and 1.5―0 Ma, with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and fluctuation, suggesting a possible combining impacts of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lobal change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156.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2 a、3 a、4 a、5 a、7 a、9 a、12 a、20 a的弃耕台地和天然台地,调查各弃耕地和天然台地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频度和地上生物量,定期采样分析各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农田弃耕后植被沿天然植被方向演替,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加,但在弃耕9 a后开始减少,20 a后接近于天然台地;更耐旱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种增加;除7~9 a波状变化外,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弃耕初期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弃耕12 a后和天然台地;12 a和20 a弃耕地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其他弃耕地和天然台地,弃耕初期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天然台地含水量居中,但其植被对水分利用的时间延长,范围扩大,表明天然台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率提高,植被群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7.
通过重力异常分解模型,选用小波基函数“bior3.7”,分解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小波4阶近似成分,利用其主要由莫霍面产生的布格重力异常,以6条人工地震剖面信息做初始控制条件,反演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158.
We use scaled physical analog (centrifuge) modeling to investigate along- and across-strike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Salt Range and Potwar Plateau of the Himalayan foreland fold-thrust belt of Pakistan. The models, composed of interlayered plasticine and silicone putty laminae, comprise four mechanical units representing the Neoproterozoic Salt Range Formation (basal detachment), Cambrian–Eocene carapace sequence, and Rawalpindi and Siwalik Groups (Neogene molasse), on a rigid base representing the Indian craton. Pre-cut ramps simulate basement faults with various structural geometries.A pre-existing north-dipping basement normal fault under the model foreland induces a frontal ramp and a prominent fault-bend-fold culmination, simulating the Salt Range. The ramp localizes displacement on a frontal thrust that occurs out-of-sequence with respect to other foreland folds and thrusts. With a frontal basement fault terminating to the east against a right-stepping, east-dipping lateral ramp, deformation propagates further south in the east; strata to the east of the lateral ramp are telescoped in ENE-trending detachment folds, fault-propagation folds and pop-up structures above a thick basal detachment (Salt Range Formation), in contrast to translated but less-deformed strata with E–W-trending Salt-Range structures to the west. The models are consistent with Salt Range–Potwar Plateau structural style contrasts being due to basement fault geometry and variation in detachment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59.
Alpine wetland is one of the typical underlying surfac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unoff regulation. Investigations on the mechanisms of water and heat exchanges ar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over the alpine wetlan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with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uses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5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water and heat exchanges.Latent heat flux and therm...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多源资料诊断分析,本文讨论了盛夏(8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与青藏高原热源相联系的环流形势在夏季各月明显不同,因此对夏季青藏高原热源的影响应当分月讨论。在夏季各月中,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与青藏高原热源在8月份的联系最为紧密,二者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8月青藏高原热源、菲律宾对流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印度季风低压、南亚高压、西风带槽脊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存在相互耦合的过程。青藏高原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联系的机制为:菲律宾海对流弱(强)年,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减弱(加强),印度季风低压减弱(加强),西风带南压(北抬),又加之副高西侧有强(弱)的水汽输入,兼以高层南亚高压加强(减弱),使得高原南部降水显著增强(减弱),高原热源整体加强(减弱),高原热源的加强(减弱)又造成了高原南部到东亚区域低层西南(东北)风异常,又利于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从而造成菲律宾海对流减弱(加强)。这一机制在高原热源强弱年均有表现,但强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并在个例中也有所体现,说明盛夏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和菲律宾海对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