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110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229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次仁央宗  柯宗建  陈丽娟  尼玛吉 《气象》2016,42(11):1342-1350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7和8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的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西藏地区7和8月降水偏多年,西藏地区上游低层纬向风场均呈西风异常,但是水汽来源有差异;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西藏7月降水与南亚高压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西藏8月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关系更密切,南亚高压偏南/北,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02.
西藏羌塘地区榴辉岩石榴子石和磷灰石中均发育矿物出溶体,结合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及能谱分析,确定了石榴子石中的出溶体有金红石、石英和角闪石,指示其可能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本研究在磷灰石中发现了金红石出溶,并认为其可能是在高压/超高压条件下元素相互置换的结果,置换方式为Ti~(4+)(Fe~(2+)、Si~(4+))=2Ca~(2+),这些出溶体的形成为榴辉岩曾经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3.
西藏当雄县尼拢玛铅锌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带之拉屋―嘉黎成矿带西段,区域上铅锌矿床较多,成矿条件有利。本文根据已知矿体特征及化探异常特征,对矿区进一步找矿方向进行分析,认为矿区F3断裂以北地段显示较好的Pb、Zn、Ag、Sb等元素综合异常,异常中心明显、衬度高、峰值高,且该异常沿推测断裂带分布,与已知矿体位置一致或几近平行,表明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矿区F3断裂带以南存在Cu、Au、W、Sn综合异常,该异常沿背斜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分布,地质背景及化探异常特征与拉屋矿区类似,表明其具有寻找中高温金属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104.
李玉松  黄博  耿顺高 《江苏地质》2016,40(2):213-219
也金嘎波金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上。该矿是在区域化探发现Au、As、Ag等多元素组合异常的基础上,通过矿点检查、异常查证和地质普查等工作新发现的、具较大规模的热液型金矿床。Au元素为区域、矿区成矿指示元素,伴生元素有W、As、Sb、Ag、Bi、Pb、Hg、Mo等。金矿体受构造—岩浆岩带控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该金矿床的发现对在高寒山区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新的金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16,37(1):7-24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以深化对藏南陆-陆碰撞条件下成矿作用的认识,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藏南碰撞带成矿实际上是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冈底斯岩浆弧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陆-陆碰撞挤压强烈改造后的再成矿。碰撞带的深部结构构造演化的特点是:(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连续俯冲了约120 Ma,形成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这导致了陆缘带地壳增厚并含有大量的地幔岩浆流体物质(如南美安第斯成矿带那样);(2)在印度大陆与冈底斯陆缘弧接近碰撞时,在对挤中新特提斯大洋洋壳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发生向上挤出与向下拆沉,并使部分洋壳残片和大洋岩石圈物质保存在中上地壳内;(3)两大陆岩石圈碰撞对接后,印度岩石圈地幔加深达70~80 km并沿地壳底部向北推进,并将加厚地壳内大量的成矿物质、钙碱性岩浆,洋壳及新生的下地壳,以及部分地幔物质从地壳底部将其围限起来,成为后期再成矿的物质基础;(4)查明了碰撞带深部壳/幔间产生了一层中间速度层(相当于MASH层),在中上地壳部位出现一层巨大的部分熔融层;(5)在碰撞挤压下冈底斯带内产生多组断裂构造,大型逆冲断裂系与背冲断裂,并引发了含矿岩浆的再活动,并在浮力(下地壳内)和挤压力作用下多次活动上升生成斑岩型铜矿床;(6)成矿后地表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06.
西藏达金砾岩的沉积时代、物源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顺  丁林  付佳俊  岳雅慧 《岩石学报》2016,32(11):3537-3546
达金砾岩出露于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峰南麓,因其地层中发现深海有孔虫化石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达金砾岩的沉积时代不确定,对其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中,根据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限定达金砾岩的最大沉积时代为渐新世末-中新世初(24~27Ma)。综合野外观察,砂岩碎屑统计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本文认为达金砾岩的底部和顶部地层中碎屑物质直接来源于北侧的冈底斯弧,而其中部地层中碎屑物质(包括有孔虫化石)应再旋回自西侧的弧前盆地错江顶群地层。达金砾岩与上覆的冈底斯砾岩连续沉积,且其沉积时代,源区分析结果都与冈底斯砾岩一致,因此本文认为达金砾岩应隶属于冈底斯砾岩。达金砾岩地层变形较弱,产状近乎水平,应沉积于拉张应力背景下,可能与渐新世末-中新世初俯冲的印度板片的"折返"和"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107.
西藏盐湖地区的闪长玢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其岩石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45%~55%)、钾长石(20%~25%)、角闪石(10%~15%)、石英(5%~10%)和黑云母(5%)。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该岩体的形成年龄介于117.6~121.3Ma,即早白垩世。岩石化学研究表明,盐湖地区的闪长玢岩具有I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岛弧大陆挤压碰撞造山环境(IAG)。该闪长玢岩体的成因可能与向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板片的断离导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地壳重熔有关,即由下地壳基性岩类的部分熔融所形成。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has reviewed the distribution and pedogenesis of late Mesozoic A-Type granitoids in SE China. These A-Type granitoids belong to four belts ( S Jiangxi-SW Fujian belt, Xiang-Gui-Yue belt, Can-Hang belt and coastal belt) due to thei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magmatic association, this study has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of A-Type granitoids and the subduction and slab rollback process of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SE China.  相似文献   
109.
Detailed 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a Pleistocene-Holocene submarine channel system in terms of its hierarchical framework,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3D seismic volume from offshore Espírito Santo, SE Brazil. The channel morphology shows marked variations, with five segments (Segments a to e) being identified along its full length. For exampl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hannel decreases by a factor of 70 from Segment a to Segment c, and is then followed by a nearly four-fold increase from Segment c to Segment d.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annel morphology relate to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flow volume within the channel. In the same channel system, the valley reveals three distinct segments (Segments A to C), with similar aspect ratios but marked variations in morphology along the valley distance. Valley morphological changes are chiefly affected by erosional processes. Segment B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rgest valley-base width, valley width,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segments. Valley enlargement in Segment B results from relatively high degrees of lateral channel migration and associated cut bank erosion, leading to the widening of the valley, especially the valley base. In Segment C, the valley is characterised by inner bank erosion in the form of shallow-seated mass failures, which only enlarged the upper part of the valley wall.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both channel and valley morphology documented here suggest an important role of local factors (e.g. salt diapirs, tributaries, overbank collap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 systems. Hence, the morphological analyse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provide an effective tool for studying channels and valley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10.
程俊  石卫刚  翟杰  李海波  刘江华 《地质通报》2016,35(9):1472-1478
综合露头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对西藏白朗地区南部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开展了研究。该区三叠纪地层以灰黑色泥岩、浅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灰岩为主,沉积背景为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的浅海-半深海环境。碎屑岩及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反映,物源总体来自克拉通内部。阴极发光结果表明,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次为火成岩成因。综合判定,研究区该套地层为下—中三叠统吕村组和上三叠统涅如组,物源区来自南部高喜马拉雅基底杂岩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