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65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 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2.
围绕库车前陆盆地内某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剖面,实测统计该剖面不同构造部位的剪切裂缝,分析断层转折褶皱中剪切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剪切裂缝有2种类型,一类是与岩层面高角度相交的高角度缝,广泛发育在构造各个部位;另一类是与层面近于平行的顺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面附近,并随岩层的变形,产状发生改变。远离断层面,剪切裂缝发育程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下盘裂缝发育强度的减小大于上盘,上盘裂缝发育强度整体大于下盘。褶皱内层剪切裂缝较外层发育,褶皱两翼裂缝发育强度大于褶皱枢纽。断层产状的改变,会引起上盘运动状态的改变,使得在上盘活动轴面附近出现应力集中,局部剪切裂缝发育强度出现增大现象。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断层形成前主要发育与层面高角度相交的区域性剪切裂缝;断层形成初期,断层面附近两盘牵引变形不明显,上盘穿过断坡下部破折点处活动轴面的部分会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即与岩层高角度相交剪切缝和与断层面低角度相交剪切缝;牵引构造明显时,断层面附近两盘弯曲部位会产生顺层剪切裂缝,两翼的裂缝发育强度大于枢纽。   相似文献   
93.
叠加褶皱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施炜 《地质力学学报》2014,20(4):455-468
叠加褶皱作为地壳构造变形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 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内外生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成与变形特征均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回顾叠加褶皱研究历史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叠加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指出叠加褶皱主要有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叠加褶皱, 剖析了其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 并探讨了叠加褶皱研究的难点与可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4.
爬立山铁矿床位于长山褶皱带北西端,是长山成矿带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一个大型铁矿床。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对含矿岩体、赋矿围岩和矿石开展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与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属钙碱系列准铝质的I型花岗岩,成岩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矿区内发育致密块状磁铁矿、孔洞状赤铁矿、砂砾土状铁矿等3种铁矿石。结合岩(矿)石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爬立山铁矿具有复合成矿作用特征,主要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早期以与华力西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接触交代成矿作用为主,形成矽卡岩型磁铁矿;其后,在褶皱造山后形成的断陷盆地中,由于火山喷发(溢)作用形成孔洞状熔岩型赤铁矿;最后随着新生代地壳抬升,发生表生物理化学风化成矿作用,形成如今的砂砾土状型铁矿。  相似文献   
95.
Fold terminations are key features in the study of compressional fault-related folds. Such terminations could be due to loss of displacement on the thrust fault or/and forming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Thus, high-quality seismic data would help unambiguously define which mechanism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ermination of a given fault-related fold. The Qiongxi and Qiongxinan structures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are examples of natural fault-propagation folds that possess a northern termination and a structural saddle between them. The folds/fault geometry and along-strike displacement variation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industry 3-D seismic volume. We interpret that the plunge of the fold near the northern termin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saddle are due to the loss of displacement along strike. The fault geometry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ern termination changes from a flat-ramp at the crest of the Qiongxinan structure, where displacement is the greatest, to simply a ramp near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Qiongxi structure, without forming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In this study, we also use the drainage pattern, embryonic structure preserved in the crest of the Qiongxinan structure and the assumption that displacement along a faul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uration of thrusting to propose a model for the lateral propagation of the Qiongxinan and Qiongxi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we suggest that the structure first initiated as an isolated fault ramp within brittle units. With increased shortening, the fault grows to link with lower detachments in weaker shale units to create a hybridized fault-propagation fold. Our model suggest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lateral propagation history of the Qiongxinan and Qiongxi structures, and also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confirming the activity of the previous Pingluoba structure in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the late Cenozoic.  相似文献   
96.
通过矿山生产实践对控岩控矿构造的认识积累和矿区构造形迹的解析,结合CSAMT法测量所获得的异常,推断矿床岩体底部隐伏矿体的存在。经深部资源勘查项目的实施并得以验证,进而提出了下一步资源递进勘查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97.
西天山伊宁地块主褶皱幕鄯善运动的确立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时期的重要依据,主褶皱幕是一造山带多幕构造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最为重要的一次构造运动。天山的构造运动幕次多且因地而异,前人认识多有分歧,也没有确立主褶皱幕。伊宁地块伊什基里克山一带上、下石炭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地理区系、构造样式、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差异最为显著,凸显了鄯善运动对区内构造格架和盆山演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主褶皱幕。鄯善运动记录了西天山沟—弧—盆格局消亡,天山残余小洋盆终结,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大陆的重要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98.
新疆西部苏盖特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超  尚新璐  陈军  王晓云 《地质科学》2004,39(4):571-579
苏盖特构造带位于新疆昆仑山弧形推覆体前缘.本文通过研究苏盖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确定了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属性,认为苏盖特构造带由表层推覆体及下部下第三系-二叠系之间的地层经过3次重复形成的叠瓦状推覆体构成.苏盖特构造带活动始于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定型于更新世.通过研究西昆仑逆冲推覆体及已钻探井的地表油源、储层特征及储盖组合,认为苏盖特构造带具有两套好的油源即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油源,两套好的储集层即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储层,相应地,发育两套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圈闭及运聚条件,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99.
浙江省临安市上侏罗统劳村组火山凝灰岩露头中发育了很多与挠曲相关的裂缝, 地层构造简单、露头良好, 为研究与挠曲相关裂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两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 发现裂缝面平直、且未被充填, 均为构造裂缝, 在剖面上裂缝的组合呈扇形.裂缝面与岩层层面夹角为44°~80°, 裂缝密度随着地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裂缝面与层面的交切关系, 将两组裂缝分别命名为: 锐夹角指示邻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和锐夹角指示本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通过对地层挠曲变形的几何分析, 发现两组裂缝的形成是为了调节核部地层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缩短量和剩余剪切, 地层厚度与地层中产生剩余剪切成正比.结果表明, 地层厚度越大, 形成的裂缝也越多.   相似文献   
100.
泉眼沟硅灰石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矿床,区域上与吉林省大顶子、北崴子等矿床同处于吉黑褶皱系构造隆起带的南缘,是我国硅灰石矿最重要的成矿带和主要产区之一.该区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古生界富拉堡子岩组硅质大理岩中.硅灰石矿体主要有4种矿石类型,即方解石-硅灰石型、硅灰石型、石英-硅灰石型和方解石-石英-硅灰石型.矿物组分有硅灰石、方解石、透辉石、钙铝榴石、石英,少数样品含黄铁矿、金、钼等.经研究和分析认为,区内硅灰石矿床是多期次和多阶段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成矿作用与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矿床类型属层控接触热变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