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6篇
  免费   1718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1210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805篇
地质学   2798篇
海洋学   609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415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2.
测量标志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对测量标志用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是依法保护测量标志的重要基础工作。以郯城县测量标志用地权属登记发证工作为例,通过对测量标志用地权属的分析研究,制定不同的确权登记流程和方法,对测量标志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农田土壤中HCH残留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郊区农田分析区的土壤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HCH异构体检出.在所测样品中,HCH异构体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σ-HCH、β-HCH、γ-HCH、α-HCH,而且在各个样品中γ-HCH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在土壤中没有新的HCH进入.与商品HCH进行比较,w(α-HCH)和w(γ-HCH)明显下降,w(β-HCH)和w(σ-HCH)却相对上升了,分析得出异构体之间的降解转化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α-HCH、γ-HCH、σ-HCH、β-HCH.初步评价近年没有新的HCH来源污染本区,但仍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4.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 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Bathymetric mapping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seafloor using a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Hyper‐Dolphin 3K)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lopes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east of Miyako‐jima in the Ryukyu Islands,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 bathymetric map indicates that terraces are present at water depths of approximately 140 m, 330 m, 400 m, and 680 m on the northwestern slope of the platform. A number of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probably faults, exten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Ryukyu Island Arc. Two ROV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t water depths ranging from 519 m (on the slope) to 121 m (shallowest part of the platform). The surveys revealed that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re exposed at terrace margins and on upper slopes, and that the lower slopes are covered with modern sediments consisting of unconsolidated, coarse‐sand‐sized bioclastic carbonates.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the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indicate a Middle–Late Pleistocene ag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ocks correlate with the Quaternary reef and fore‐reef deposits of the Ryukyu Group (Ryukyu Limestone) on the Ryukyu Islands. No siliciclastic depos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upper Miocene–lower Pleistocene Shimajiri Group (as exposed on Okinawa‐jima and Miyako‐jima islands) were recovered during the surveys. Coeval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ll of which formed in a simila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have been downthrown towards the west due to displacements on the western sides of normal faults. Subsidence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was the result of large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such normal faults. The timing of initial subsidence cannot be tightly constrained, but the presence of the youngest limestone at progressively lower levels towards the west suggests the subsidence continued until after 0.265 Ma.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质调查的驱动机制、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服务意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趋势为:需求驱动——地质调查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领域拓宽——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寻找、发现矿产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型转变为兼顾资源与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技术先导——地质调查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质调查传统的“老三件”正逐渐被“新三件”所替代;服务优先——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姚村岩体位于下扬子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主要由中心相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和边缘相的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姚村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27.6±1.4)Ma,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安全加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对地理信息进行严格保护。本文通过研发地理信息安全加密系统,实现了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与控制。以宾阳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为例,通过使用加密系统,实现了对地理信息数据分发、使用、生产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  相似文献   
20.
成果的有效应用服务是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城市地质数据集作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成果,是决定城市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应用服务有效性的关键。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丹阳小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试点,本次共完成遥感解译1 047 km2(3期数据),调查点767个,钻探115个,累计钻探进尺8 720 m(其中第四系孔915 m,水文孔2 366 m,工程孔5 439 m),采集第四纪地质样品2 904组,地下水样品240组,原状土样1 108组,土壤样2 482组,地下水位统测点70个,抽水试验18组等。查清了丹阳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分布规律,并围绕丹阳市规划建设对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各类调查原始数据进行了专项加工,建立了数据集,为丹阳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服务。文章对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方法、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形成了小城镇地质调查应用服务地质数据集的构建方法,为今后小城镇地质调查和数据集处理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