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79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182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871.
马尔康巴拉电站近场区内断层的活动性对工程的设计和坝址的选择极为重要。根据野外调查、ESR测年、断层泥石英形貌、地震活动性等综合分析,认为近场区除松岗断裂以外的其他断层在地表浅部晚更新世以来不具活动性,对工程建设基本不产生影响。松岗断裂中段深部小震频繁,地表未见活动证据,南段错断Ⅱ级阶地,因此中南段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北段晚更新世以来不具活动性;日部断裂与松岗断裂中段一样属于深部黏滑浅部闭锁型断层,这种断层可能会在未来地震中产生较大的地表变形,工程建设应避开此类断裂。活动的松岗断裂中南段的潜在地震危险性评估表明,其可能诱发的地震震级约Ms=6.95。拟选的上坝址由于距松岗断裂的安全距离不够,岩石物理条件较差,下坝址的利用落差较小等综合因素考虑,建议选择中坝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72.
The Upper Rhine Graben (URG) is characterized by a thickness of up to 500 m of unconsolidated Quaternary sediments, providing excellent records of the Rhine river system and its responses to tectonic and climatic changes. The most complete Quaternary sequence of fluvial and limnic-fluvial deposits is found in the Heidelberg Basin, due to its long-term subsidence since the mid-Eocen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f aeolian and fluvial sand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33 m of a sediment core, which was drilled into the Heidelberg Basin infill close to the village of Viernheim, Germany. The OSL ages demonstrate that the dated fluvial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Weichselian) and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hree aggradation periods during this episode. The coversands that cap the sequence were emplaced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相似文献   
873.
岩帽: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帽是指富硅的、经受了高级泥化和泥化蚀变的斑岩型热液活动/蚀变体系的顶部,在地质环境上位于古地表和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之间,在现今地貌上常表现为突起的块体或山丘,在野外具有醒目、突出的地形特征。许多岩帽构成了斑岩型热液-成矿活动/蚀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找矿指示标志,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特别是产出于中、新生代岛弧环境中的岩帽,很可能与高或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次生铜富集带有紧密成因联系。在勘探工作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在初级勘查区内进行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勘查时,要特别重视岩帽的识别。  相似文献   
874.
前人对西藏冈底斯中北部白垩纪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很多解释。本文报道了位于北冈底斯(拉萨地块北部)东段巴尔达地区的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约束。巴尔达岩浆岩包括花岗闪长斑岩和安山玢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巴尔达岩浆岩侵位于~114Ma,是北冈底斯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典型代表之一。巴尔达岩浆岩两种岩石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花岗闪长斑岩的SiO2为64.45%~67.52%,全碱(K2O+Na2O)含量为6.23%~7.4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22,为兼具I型特点的S型花岗岩;安山玢岩SiO2为57.50%~62.15%,K2O含量为2.30%~3.60%,MgO含量为2.27%~4.40%。两种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和Ba等。与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相比,巴尔达岩浆岩具有更高的εNd(t)值(-7.8~-6.8)和相对低的(87Sr/86Sr)t值(0.7094~0.7105),并且具有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4.2~+3.3)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639~975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68~818℃)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巴尔达岩浆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尔达岩浆岩可能是在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断离背景下,由上涌的软流圈提供热量诱发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幔源基性熔体侵位到上部地壳,并引发周围酸性物质的熔融混合,混合过程中幔源组分的输入使S型熔体向I型熔体转化。  相似文献   
875.
滇西富碱斑岩型金成矿系统特征与变化保存   总被引:54,自引:46,他引:8  
同时开展成矿作用及成矿后变化保存两方面研究,是提高矿产预测能力的迫切需求。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除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是开展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含矿斑岩为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特征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其源区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富集地幔,并于新生代早期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时遭受部分熔融。含矿斑岩主体形成于33~38Ma,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34±2Ma左右,它们的形成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之后,发生了印度板块由前期逆时针旋转向顺时针旋转的转变、反向旋转板块的拖曳与斜向俯冲板块回退作用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滇西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多期左行和右行断裂走滑运动及强烈构造隆升的发生,诱发了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大规模热水流体活动,并叠加区域红土化作用,成矿系统遭受了强烈的变化与改造,金的表生成矿作用在矿床形成后即已开始,之后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有明显的穿时性。主要表现为矿床抬升或掩埋、矿体错切或错失、矿化叠加或次生富集、远距离迁移以及就近淋滤或贫化等。  相似文献   
876.
石家湾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成矿带的西部黄龙铺地区,矿体主要分布于石家湾花岗斑岩外接触带的围岩中,呈细脉-网脉浸染状产出,属斑岩型矿床。花岗斑岩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与基质成分相同,主要矿物包括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和黑云母。锆石的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斑岩的年龄为139.9~145.6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1.4±0.6)Ma(MSDW=1.00),侵位于早白垩世,与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138Ma相近。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家湾花岗斑岩具有高硅〔w(SiO2)70.52%~73.04%〕、富碱〔w(Na2O)+w(K2O)为8.13%~9.12%〕、准铝质特征(A/CNK为0.99~1.13);稀土元素总量中等偏低(∑REE为145.27×10-6~156.97×10-6),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为135.38×10-6~145.97×10-6),中等Eu亏损(δEu0.65~0.71),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微量元素以富集Rb、Ba、U而亏损P、Ti、Ta、Nb元素为特征。岩石具有较高的Sr初始比值(0.7073~0.7077)及较低的εNd(t)值(-14.8~-16.0)...  相似文献   
877.
花岗岩与金铜及钨锡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文章从对国内外若干与金铜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Sr、Yb含量的统计出发,按照花岗岩新的分类,归纳了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指出金铜成矿与埃达克型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钨锡成矿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其原因主要取决于成岩和成矿的深度以及氧逸度条件。金铜和钨锡成矿的深度不同,因此,金铜和钨锡不可能在同时同地出现,但可以叠加在一起。作者认为,成岩和成矿是两回事,成岩基本上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成矿主要体现为化学反应;成岩需要热,而成矿需要热、流体以及合适的矿源3个条件,缺一不可。在一个地区,成岩作用可以很普遍,但是,成矿可能很局限。成岩与成矿有关不是成因有关而是时空有关。成矿与成岩同时、或成矿早于成岩、或晚于成岩,都是合理的,而区分含矿岩体和不含矿岩体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文中还讨论了金能否来源于围岩的问题及找矿思路的问题,指出就矿找矿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878.
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章综述了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划分出4个成矿带,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初琼河坝地区斑岩铜钼矿带、中泥盆世卡拉先格斑岩铜矿带、早石炭世希勒库都克-索尔库都克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带和晚石炭世包古图斑岩铜矿带。准噶尔成岩成矿时代分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初(427~411 Ma)、中泥盆世(378~374 Ma)、石炭纪(332~296 Ma)、二叠纪—三叠纪叠加成矿期(269~266 Ma;230~200 Ma)。斑岩铜矿成矿温度从高温延续到低温(530~120℃),但主要成矿区间在中温阶段(300~180℃);流体盐度w(NaCleq)变化于0.5%~21.75%之间和28.9%~66.76%之间。包古图和云英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哈腊苏和玉勒肯哈腊苏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集中于零值附近,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或与地幔有关的岩浆。斑岩铜矿的形成主要与中性、中酸性和酸性斑岩侵入活动有关,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大陆岛弧、大洋岛弧和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879.
西藏亚贵拉含钼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奋其  高明  唐文清  梁婷 《中国地质》2010,37(6):1566-1574
冈底斯带东段的念青唐古拉地区除了发育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外,还发育大型钼矿床,前者被认为是始新世成矿作用的产物,后者则被认为是古新世斑岩型钼矿床。在该区规模最大的亚贵拉铅锌矿床评价过程中,不仅发现铅锌矿化与石英斑岩体关系密切,而且在岩体内发现了规模较大的辉钼矿脉。应用LA-ICP-MS对石英斑岩锆石微区U-Pb年龄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90%的测点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明显的环带构造,具岩浆成因特点。2件石英斑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65.8±1.3)Ma(MSWD=3.0)、(68.6±1.7)Ma(MSWD=1.8),表明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在野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石英斑岩体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前人对钼矿体的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认为辉钼矿化、铅锌矿化均与石英斑岩岩浆热液密切相关,但亚贵拉钼矿化与沙让斑岩钼矿化有别。念青唐古拉地区在晚白垩世可能发生铅锌成矿作用以及钼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80.
The Yuanzhuding porphyry Cu-Mo deposit, discovered in 2008, is located with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Chenzhou-Huaiji fault belt, South China. The deposit is hosted within the Upper Cambrian neritic facies sandstone and shale formation that is the strata of the axis and wings of within the Yuanzhuding anticline. Both of the porphyry and exo-contact zone contain Cu-Mo mineralization. Economic orebodies occur mainly in the exo-contact zone around the porphyry. We dated 11 molybdenite samples obtained from two borehole cores of the deposit, using the Re-Os method. Analyses of eight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borehole ZK12-112 yield a Re-Os isochron age of 157.3 ± 4.3 Ma (2σ), and analyses of 11 samples from boreholes ZK12-112 and ZK16-104 yield a Re-Os isochron age of 155.6 ± 3.4 Ma (2σ). These isochron ages are within the error of the Re-Os model age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age results are reliable and that the Yuanzhuding porphyry Cu-Mo deposit formed during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Yuanzhuding Cu-Mo deposit is similar to the age of intermediate-acid rocks and W-Sn polymetallic deposits along the Chenzhou-Huaiji fault belt. This concordance suggests the same geodynamic process to the igneous activity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raising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porphyry Cu-Mo mineralization in the be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