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篇 |
大气科学 | 45篇 |
地球物理 | 59篇 |
地质学 | 37篇 |
海洋学 | 16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一条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破裂面通常与断裂带形状接近,同一地震破裂带上大量震源机制节面中应该有集中于断层面形状的一个集合,求出此集合的节面中心就可以得到断裂带的几何形状.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给出了震源机制节面之间距离的方法,将带有噪声、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方法(DBSCAN)应用于震源机制的节面聚类分析,并应用于2021年云... 相似文献
82.
"岩浆热场"指的是由岩浆引发的瞬间热场。热场的热主要来自未固结的岩浆,岩浆加热了围岩,使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的下部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保持一种高热状态。岩浆热场与地热场有许多不同:(1)热的来源不同。地热场的热主要来自地壳物质放射性生成的热;岩浆热场的热来自岩浆。(2)热的分布不同。地热场的等温面总体上呈水平分布,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岩浆热场的等温面则围绕岩体分布,靠近岩体温度高,远离岩体温度低,故岩浆热场的等温面是大体垂直于地热场等温面分布的。(3)热场的规模不同。地热场是全球性的,岩浆热场是局部性的,只在有岩浆的地方才出现。岩体小则规模小(热场宽度仅几米或几十米),岩体大则规模大(宽约几千米);如果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热场的长宽均可达几百或上千千米,如在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期间。(4)热持续的时间不同。地热场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几十、几百或几千个百万年);岩浆热场是瞬间的突发性事件,持续的时间从几年到几个百万年。岩浆热场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是热液赖以上升的通道,它有利于来自下地壳底部和壳幔过渡带的流体(热液)的活动,使含矿热液得以顺利上升,并在热场范围内进行充分的活动、对流循环、萃取围岩中的成矿金属元素,并在地壳浅部岩浆热场之上合适的部位沉淀富集成矿。"岩浆热场"的概念依赖于对岩浆物理性质和过程的深入了解,由于我们这方面的知识相对贫乏,所以目前对岩浆热场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 相似文献
83.
84.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运用旅游学理论,对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铁岭柴河1#尾矿坝数值模拟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岭柴河1#尾矿坝位于辽宁省开原市靠山镇猴石社区的关门山沟内,由初期坝和尾矿堆积坝组成。本文在该尾矿坝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将坝体实测主轴剖面进行合理地概化和延伸,建立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并以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来反映尾矿坝岩土体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对处于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坝体进行数值分析,从而揭露坝体内部应力状态,同时在数值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Fellenius法和Biship法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定量分析,对尾矿库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How might geographers respond ‘generously’ to a disaster on the scale of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Critical geographers and other left intellectuals have chosen to stress the way pre-existing social forces conditioned human vulnerability, and have implied that ordinary people ‘here’ were implicated in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there’ through their positioning in chains of causality. Critics have also sought to expose the bias, unjustness and inappropriateness of post-tsunami patterns of donation and programs of aid and recovery. A supplement to this mode of critique is offered in the form of a view of disasters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that hinges on the idea of the self as ‘radically passive’: that is, as inherently receptive to both the stimuli that cause suffering, and to the demands of others who are suffering. All forms of thought – including geography and disaster studies should themselves be seen as ‘vulnerable’ and responsive to the impact to disasters. The idea that every ‘self’ bears the trace of past disasters – and past gifts of others – forms the basis of a vision of bodies and communities as always already ‘fractured’ by disaster – in ways which resist being ‘brought to light’. This offers a way of integrating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ies through a shared acknowledgement of what is unknowable and absent. It is also suggestive that gratitude might be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a sense of indebtedness to others – for who we are, as much as for what we have done. 相似文献
87.
雷电水平电场是计算电力架空线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重要参数,为了准确获得该参数值,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对不同地面电导率情况以及距雷电回击通道不同距离处的雷电水平电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电导率均匀情况下,地面电导率越大,计算距离越近,雷电水平电场波形愈加接近模式输入的电流波形,这与雷电水平电场中的辐射场分量较小有关,而增大地面电导率或者增加计算距离都会导致计算结果变小甚至波形出现双极性的特征;(2)地面电导率水平分层情况下,计算得到的雷电水平电场受上层土壤的电导率影响更大,但是下层不同电导率的土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整体的等效电导率,使得计算结果与均匀电导率情况下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88.
针对城市及周边区域建造区和自然地表交织分布的特点,探讨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建造指数(NDBI)构造趋势面的地表温度(LST)降尺度方法,以北京市市区及周边较平坦区域为例实现了LST自960 m向120 m的降尺度转换。分析了LST空间分布特征及NDVI、NDBI对地物的指示性特征;以北京市四至六环为界分析NDVI、NDBI趋势面对地表温度的拟合程度及各自的适用区域;在120 m、240 m、480 m和960 m 4个尺度上评价了NDVI、NDBI和NDVI+NDBI趋势面对LST的拟合程度和趋势面转换函数的尺度效应;对NDVI、NDBI和NDVI NDBI等3种方法的降尺度结果分覆盖类型、分区域对比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结合两种光谱指数的NDVI NDBI方法降尺度转换精度有所改善,改善程度取决于地表覆盖类型组合。 相似文献
89.
90.
DAVID J. ABEL DAVID M. MA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3,27(1):21-31
Abstract Many spatial analysis algorithms for cellular representations and data structures are based on an ordering of cells or objects to transform a two-dimensional problem to a one-dimensional one. Several orderings are available and their differing properties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The relative merits of five orderings (row, row prime, Hilbert, Morton and Gray code) are assessed empirically for four paradigmatic geographical data-processing tasks in spatial analysis and data manag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ilbert ordering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