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7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179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661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5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332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北山荒漠景观区金、铜矿床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北山地区金、铜矿床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发现,生长在金矿区的所有植物种属中的Au和生长在铜矿区的所有植物种属中的Cu均属于极高—高衬度型,利用各植物种属中的Au和Cu含量寻找金和铜矿床具有良好的效果。根据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特征元素能区别金、铜矿种或矿化类型;矿上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及分带性能定位预测掩埋或隐伏金、铜矿体的部位,同时还能推断隐伏矿体的剥蚀深度和深部矿化规模。  相似文献   
942.
苏丹哈马迪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丹哈马迪金矿区矿石与岩石稀土配分曲线的相似性表明二者具有同源性;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值为较小的负值,表明区内硫来源单一,且硫质应为深源物质;而矿石中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则表明金矿热液应来源于变质热液.众多事实表明,哈马迪金矿与泛非造山运动及其后的区域变质作用关系密切,成矿热液来源于围岩,属受剪切作用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43.
何英  张江 《地质找矿论丛》2012,27(4):469-478
野马泉金矿床位于准噶尔微板块东段,东准噶尔晚古生代陆缘盆地的南部,喀斯开尔索克坎大断裂西侧,哈萨坟复背斜轴部;矿体呈脉状主要赋存于蚀变闪长玢岩脉中及其内、外接触带。蚀变闪长玢岩脉的围岩为志留系库布苏群下亚群粉砂质板岩、千枚岩化粉砂岩;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变质热液叠加型。  相似文献   
944.
地质变量的变化与地质体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变量的研究可以揭示地质体某一特征的规律性。多次地质事件的数理统计特征表现为多个总体叠加的混合分布,因此通过研究混合分布和单一分布的特征,对矿床的矿化成因、矿化过程和矿化特征认识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枪马金矿的金品位主要由2个对数正态分布总体叠加而成,并对应于本区2次主要的成矿事件。对金的特征参数垂直空间上的研究表明,金矿化强度向深部逐渐增高,深部找矿远景很大。  相似文献   
945.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简称AMT(Audio Magnetotelluric),作为大地电磁勘探方法的一种,适用于中浅层地球物理勘查,探测深度一般在2 000m之内,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但静态效应是电磁方法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为数据资料的处理带来了极大地不便。这里简要阐述大地电磁方法基本原理和静态效应产生的机理,并对不同的静态校正技术进行论述。同时还介绍了该技术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具体应用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较好地克服了静态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6.
杨国评 《吉林地质》2012,31(2):34-37,41
本文详细介绍了吉林省二道岭金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围岩与矿化的关系等。通过对金矿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在本区找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947.
本文通过对夹皮沟金矿区南段遥感地质构造解译,提出该区段金矿产出受中生代形成的"帚状"压扭性断裂构造和"扇形"张性断裂构造体系的联合控制。"扇形"断裂构造体系发育在兴安屯—云峰村环形构造的东半部,主要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为金等成矿元素的有利赋存空间。根据构造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区内金矿的成因。该研究结论为夹皮沟金矿区南段开展地表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8.
本文针对原子荧光对金矿焙烧工艺生产中汞处理液的测定,找出了影响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建立了数学模型,计算出各不确定度的分量,求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949.
稀土元素对鲁西铜石、铜井、龙宝山杂岩体的同源性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平邑县发现归来庄大型金矿床,实现了鲁西黄金找矿的重大突破。此后,鲁西相继发现卓家庄、磨坊沟和龙宝山金矿。近年,又在沂南金矿的深部发现新的矿体,鲁西良好的金矿成矿前景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鲁西发现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铜石、铜井和龙宝山等燕山期杂岩体的附近。这些岩体在成因上有什么关系值得研究。通过对上述岩体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每种岩体不同期次侵入的岩浆岩的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和3种岩体综合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均呈向右陡倾的弧形线,且配分曲线形态基本相似,都没有明显的Ce、Eu异常,指示了岩体之间存在同源性,均来自深部同一岩浆房。该认识对于指导鲁西黄金找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0.
Most of the known large gold deposits in Iran are located along the Sanandaj–Sirjan Zone, western Iran, which hosts a wide range of gold deposit types. Gold deposits in the belt, hosted in upper Paleozoic to upper Mesozoic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lower greenschist to lower amphibolite metamorphic grade, appear to represent mainly orogenic and intrusion‐related gold deposit types. The largest resource occurs at Muteh, with smaller deposits/occurrences at Zartorosht, Qolqoleh, Kervian, Qabaqloujeh, Kharapeh, and Astaneh. Although a major part of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Sanandaj–Sirjan Zone are related to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some deposits including Muteh and Astaneh are related to short‐lived disruptions i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regime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magma generation and emplacement. The age of gold ore formation in the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s Late Cretaceous to Tertiary, reflecting peak‐metamorphism during regional Cretaceous–Paleocene convergence and compression. The Oligocene to Pliocene age of most intrusion‐related gold system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young structural setting of the gold ore bodies; these deposits are sequestered along normal faults, correlated with Middle to Late Tertiary extensional tectonic events. This relationship is comparable to the magmatic‐metallo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Ur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where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gold‐copper deposi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arger ones followed development of a magmatic arc. The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may be related to two different stage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consisting of a first compressional phase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Middle Tertiary, which is related to or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Qolqoleh, Kervian, Qabaqloujeh, Kharapeh, and Zartorosht deposits, and the extensional phase during the Eocene to Pliocene that is recognized by young intrusion‐relate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Muteh and Astaneh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