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昌邛海泸山旅游地质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邛海、泸山山水浑然一体,以其邛池夜月、碧波朝阳、渔村夕照、平湖秋月、三教合一寺庙群落同建于山中一道路上而闻名遐迩。邛海、泸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并以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湖泊优势,独特气候而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32.
板桥凹陷钱圈地区沙河街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陡坡带增幅台地区和南部北大港潜山地区,在研究区北部陡坡带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在南部缓坡带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波阻抗数据体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结合单井岩-电关系,对三角洲体系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南部缓坡带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北大港潜山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的砂体呈进积特征,展布范围逐渐变大,反映湖盆基准面下降的特征,在沙二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增幅台和北大港潜山2个地区;陡坡带沙二段至沙一上亚段沉积时期,扇三角洲砂体呈退积特征,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变小,反映湖盆基准面上升的特征;②以地震波阻抗数据体为基础的地层切片技术可以清晰地刻画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砂体沉积相带平面展布,砂体预测结果得到了钻井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南五凹钻井所揭示的阜宁组进行岩性、地球化学、古生物及地震相等综合分析证实,南五凹阜宁组发育中深湖相泥质烃源岩,且该套烃源岩形成于"广湖咸水"沉积环境。"广湖"即湖盆分布广泛,中深湖相泥质烃源岩在凹陷深洼处和缓坡带均有发育,平面上面积大,纵向上厚度大,具备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咸水"即烃源岩形成时期湖盆受到了海侵影响,致使水体性质偏咸。南五凹与中国东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曾遭受海侵影响的其他湖盆类似,其形成的咸化烃源岩具有"排烃早"的特征。南五凹阜宁组湖相烃源岩"广湖咸水"沉积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35.
刘书会  高永进  王长轩 《地质论评》2014,60(5):1043-1050
针对红层划分对比所面临的难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多种分层方法相互整合,彼此约束和印证,形成了一套科学、便捷的技术方法,即"接触关系明顶底、岩电特征找界面、多元融合定方案、地震约束建格架"的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技术。该方法针对红层的特殊性,根据岩电特征对干旱气候的响应变化,充分利用了测、录井资料纵向上的连续性优势(避免了取样分析的局限),以及地震资料横向上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红层纵向划分、横向对比的难题,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始新统沙河街组、孔店组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可为其它地区同类复杂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6.
在具有相同储集砂体和相似断层输导情况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体油藏长期存在以下难以解释的现象:1)现今砂岩孔隙度分布与油气分布不一致,高孔隙砂岩不含油而低孔隙砂岩含油;2)相同物性砂岩有的含油而有的不含油,含油砂体现今物性接近,但含油级别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古孔隙度恢复方面分析了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砂岩储层在成藏期的储集条件,并探讨了成藏期储层临界孔隙度。研究发现:1)虽然现今储层物性下限很低,部分砂岩已经致密化,但成藏期的古孔隙度分布在18%~25%范围内,远大于成藏期临界孔隙度13.9%。但由于埋藏过程的差异导致砂岩储层后期减孔幅度不同,因而现今储层物性不能反映成藏期储层物性,成藏期孔隙度高并不能代表现今孔隙度高;2)成藏期高孔隙度带与现今油气分布范围高度一致,表明在相似断层输导条件下,由于储层物性级差优势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导致高孔隙度带砂体含油,因此,沙三中亚段岩性油藏富集在成藏期高孔隙带中,成藏期砂岩古孔隙度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而现今砂岩储层高孔隙带在成藏期并不一定高。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亚段储层中具有高古孔隙度的砂岩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7.
以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与参与式制图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空间的混合分析方法探讨了居民感知冲突的类型、空间响应分布及其形成机制,旨在为自然保护地的冲突管理提供参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结果显示:① 社区居民感知有7种冲突类型,分别为生计保障不足、活动空间压缩、政策措施缺位、情感支持弱化、日常生活不便、环境质量降低和生产经营矛盾,前5种冲突总占比达76.4%,构成了当地的主要冲突;② 冲突的空间响应是居民对冲突关注度和不满意程度的共同反映,总体上呈现出高值区相对独立、低值区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响应水平较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冲突显示度和管理优先等级;③ 冲突的空间响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现象,其中旅游开发程度和生计策略的影响较大,交通出行管理、居住区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房屋修建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总体反映了邛海生态建设、旅游开发、政策与制度安排、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分别为冲突响应提供了原始动力、外部推动力、结构性动力和社会性动力。  相似文献   
38.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and their effects on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Huagang sandstones in the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Basin were studied by using X-ray diffraction, casting thin-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lay minerals consist of kaolinite, chlorite, illite and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 (I/S); kaolinite forms from dissolved feldspars, chlorite occurs as clay coatings that are transformed from clay precursors owing to the flocculation of suspended detrital clays or the crystallisation of pore fluids, and illite forms from the illitisation of detrital smectite, authigenic kaolinite and K-feldspars. Clay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burial history and lithologies. Typical reservoirs in the western sub-sag are thin and developed in braided river facies at relatively shallow burial depths with clays dominated by kaolinite. However, typical reservoirs in the central inversion tectonic zone are thicker and developed in a braided delta front facies at deeper burial depths with clays mainly consisting of chlorite, illite and I/S.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sed by coarse granularity, high quartz content and low clay content with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chlorite coatings that inhibit quartz cements at low temperature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develop more pores providing growth space for quartz cements and result in the coexistence of chlorite coatings and quartz cements.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their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chlorite coatings. Illite and I/S clays create severe damage to reservoirs by reducing the size and connectivity of pore-throats.  相似文献   
39.
秦敏 《江苏地质》2023,47(2):129-134
内陆封闭湖泊的盐度与湖平面具有同步反向变化的特点,通过古盐度研究可推测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状况。通过Sr/Ba、Th/U含量比值及C、O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分析,对沧东—南皮凹陷孔店期各层序古盐度的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孢粉及岩性组合,推断该区孔店期的水体性质及各层序间古环境的演化。综合认为孔店期整体水体性质为半咸—微咸水,水体深度呈浅→深→浅的变化规律,古气候变化特征为半干旱→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40.
何文渊 《地学前缘》2023,30(1):260-280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达151亿t,是重要后备的油气资源。用电子背散射(HDBSD)发现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纳米孔和纳米缝非常发育,电子探针表明这些纳孔纳缝均被沥青充填。纳米孔的直径多在10~50 nm,中位数在20~30 nm,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多角形,主要是一种E-F纳孔,其次为E-E纳孔,多与纳米缝联结。纳缝宽度多在10~50 nm,中位数也在20~30 nm。它们主要是由黏土片(黏土域)的F-F凝聚形成的。黏土的凝聚与有机质密切相关。黏土胶体由于同晶置换会带负电荷,使得其周围会吸附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形成一个带正电的黏土团。这种带正电的黏土团又会吸附带负电的腐殖酸(有机质)和初步降解的藻,形成一个有机黏土絮凝体。这种有机黏土絮凝体进入生排烃门限后,由于生排烃有机质体积会收缩,体积收缩最高可达87%。生排出的烃会就近充填在这种收缩形成的孔隙中,又由于纳孔纳缝的毛细阻力(约12 MPa)等使得排出的烃无法运移出去便形成了古龙页岩油的特殊连续原位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