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8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869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12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1.
尝试理清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内涵,提出其转型效率的函数表达,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对上海市宝山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宝山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度逐渐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动态度分别由1996年的2.48%和5.36%上升至2012年的4.75%和5.51%,用地结构动态度由11.16%上升至13.53%;(2)宝山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但产业内部并未优化,仍以重化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导;(3)宝山区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并处于加剧的状态。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方法为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问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提出宝山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12.
本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通过建立永安市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到永安市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图,结果表明:永安市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基本适宜开发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的比重最大;不适宜开发区域所占比重最小。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213.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14.
从居民旅游交通决策行为、居民出游空间、居民出游行为预期影响3个角度分析芜湖市高铁建设对城市居民出游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交通是影响居民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2)居民出游市场以近程为主,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100-400 km范围内,且东向出游特征明显,目的地以长三角地区为主.(3)高速铁路开通将增加芜湖居民出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改变原有的旅游市场空间,中远程出游比例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居民出游次数与天数以及景区的选择.最后,依据国内外学者对高铁旅游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实际情况,初步探讨高速化背景下,芜湖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15.
基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关系视角,基于脱钩理论构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足迹法并结合改进的弹性脱钩分析方法,探讨了沈阳市2002~2009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及其综合脱钩程度等.研究结果表明:2002 ~ 2005年研究区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2005~2009年资源环境压力趋缓;整个时段内研究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以相对脱钩为主,呈“相对脱钩4—强耦合—相对脱钩4—相对脱钩1”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16.
通过统计2012—2013年东莞市观测到的629次降雨过程和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降雨前后的变化,分析每次降雨过程的雨量级、时间、强度与PM2.5质量浓度净化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降雨有助于PM2.5沉降,缓解空气污染,但由于每次降雨过程的雨量、降雨时长、强度不同,降雨前的PM2.5质量浓度不同,雨滴、雾滴的影响,局部性降雨的影响,雨滴大小、数密度以及其它气象要素的影响,导致每次降水过程不是都能削减PM2.5质量浓度,起净化作用,净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从平均净化能力来说,雨量级越大、降雨时长越长,雨强越强的降雨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削减的能力越强,净化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217.
首先利用四会市气象局观测站1959—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四会地区灰霾天气历史情况进行总结,由于2000年以前灰霾判别标准不统一,阈值偏低造成2000年以前灰霾天数记录偏少,故选择2000—2012年13年的灰霾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后四会地区的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来更加明显;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绝大多数霾天能见度在5~10 km,为轻微灰霾天气,2007年开始小于5 km的轻度或中度灰霾日数也逐渐增加;连续灰霾天气过程增多,尤其是最近3年,灰霾天气中连续灰霾日已超过1/2,灰霾天气持续时间最长达13 d;灰霾天气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显著,较小的风速、较大的相对湿度均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灰霾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可记录日照长度;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粉尘等大量排放使污染物浓度增大,也可能是灰霾天气频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18.
马龙  冯超臣 《地下水》2014,(4):30-32
曹县城区地处鲁西南黄泛平原地区,该区地表被巨厚的第四系和新近系松散层覆盖,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地热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可被利用的热储层主要有2个,分别为新近纪明华镇组热储和奥陶纪热储,二个热储层地热资源各具特点。对该区可利用热储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下一步曹县城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性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19.
Cities are not only major contributor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stand at the forefro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Qua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risk potentially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ities to undertake positive climate adapt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global, national or regional dimensions, only a few have attempted to examine climate change risk at an urban scale and even less in the case of a recent literature review. As a result,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risk for cities remains highly challenging. To fill this gap, the article mak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urban-scale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studies which jointly constitute a stepwise modelling chain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wards urban-scale risk assessment.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updated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discusses the major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for the seamless coupling of climate simu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cales, the reproduction of compound climate events, the incorporation of non-market and long-lasting impact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isk transmission insides or beyond a city. Furthermore, future directions to advanc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urban-scale climate change risk are highlighted, with fresh insights into improving study methodology, enriching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city, enhancing abundance and accessibility to data, and exploring the best practice to provide city-specific climate risk service.  相似文献   
220.
Guiyang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dust from eleven residential areas, seven city squares, and nine schools was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heavy metal levels and evaluate its risk. At each sampling site, 4-5 sub-samples were taken as a bulk sample. All samples were air-dried, ground, passed through a 0.105 mm nylon sieve, digested with HNO3-HC104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Ni, Pb and Zn by ICP-MS, and digested with 1:1 aqua regia to determine As by AF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Cd, Cu, Ni, Pb and Zn in dust of Guiyang City follow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means of 16.1, 1.54, 138, 47.7, 129 and 479 mg/kg, respectively. Levels of As, Cd, Cu, Ni, Pb and Zn exceed the background level of soil in Guizhou Province by 33%, 96%, 100%, 78%, 96%, and 100%, respectively. Cd, Cu, Pb and Zn are heavily accumu- lated in dust of living areas with accumulation factors of 4.10, 5.12, 4.12 and 5.51, respectively. City square pos- sesses the highest geometric means of As, Cd, Cu, Pb, and Zn. The risks of heavy metal exposure to teenagers are not obvious and in an order ofAs〉Pb〉Cu〉Ni〉Zn (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