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5篇
  免费   800篇
  国内免费   1158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222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1914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98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71.
正Amounts of lithium-containing salt lake brine resourc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four provinces named Qinghai,Tibet,Inner Mongolia and Xinjiang province,especially the salt lak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abundant of  相似文献   
372.
正1 Introduction Tibet has nurmerous salt lakes.Laguocuo is one of the salt lakes,which is located to the sorthern of Ali Plateau,31°59′02″N-32°04′08″N,84°02′03″E-84°12′03″E.Its lake water is rich in potassium,magnesium,lithium,boron,rubidium,cesium and other resources.The study of  相似文献   
373.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区域水文过程,进行水沙变化归因识别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基于Budyko假设和分形理论,采用弹性系数法,对北洛河流域上(丘陵沟壑区)、中(土石山林—高塬沟壑区)、下游(渭北旱塬农区)3种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1959—2019年的水、沙通量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北洛河上、中、下游径流量均显著减少,由20世纪60年代的35 mm、32 mm、34 mm,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的19 mm、24 mm、6 mm,60 a减少率分别为0.3 mm a-1、0.2 mm a-1、0.4 mm a-1。上游输沙量极显著减少,中游降低趋势不显著,下游显著减少,由20世纪60年代的99×106 t、8×106 t、3×106 t,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的10×106 t、3×106 t、0.3×106 t,60 a减少率分别为1.5×106 t a-1、0.04×106 t a-1、0.1×106 t a-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游径流变化逐渐受人类活动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增强,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贡献率达66.3%;气候变化是中游径流变化的主控因子,21世纪10年代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贡献率分别为77.0%和20.2%;下游径流减少主要为人类活动影响,21世纪10年代其贡献率为64.3%。对比20世纪60年代流域输沙量变化始终受人类活动主导,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上、中、下游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0.7%、59.2%和92.7%。上游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中,退耕还林等沟坡措施和沟道工程措施分别为39.0%、42.7%,中、下游人类活动贡献的估算结果反映出高植被覆盖区和农区汲水灌溉对区域水、沙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374.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流域降水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系统、生态系统和山地灾害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流域水文分析,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三大水资源区细分为9个分区。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1979—2018年降水数据,综合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及9个分区的年、干湿季、月降水量以及日、小时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降水和典型大尺度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1979—2018年间,在流域尺度上,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降水量上升趋势最大,为2.5 mm·a-1;年、干湿季降水量以及典型小时尺度极端降水(Rx3hour、Rx12hour)均在95%信度水平下显著上升。在水资源分区尺度上,各分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呈现更明显的非一致性,所有分区除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时间尺度降水的趋势变化方向各异。② 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降水空间分异性会随着降水指标时间尺度的缩短而增强。各时间尺度降水整体上均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流域东南部(分区Ⅲ-2)始终是高值中心,流域中西部(分区Ⅰ-2、Ⅱ-1)存在区域性高值中心。③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北半球极涡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当地降水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循环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山洪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75.
龚婷婷  高冰  吉子晨  曹慧宇  张蕴灵 《地理科学》2022,42(10):1848-1856
基于MODIS温度数据,采用TTOP模型和Stefan公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冻土分布并计算了活动层厚度,并与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03—201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01×106 km2;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值为1.79 m, 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的变化率为3.67 cm/10a,且草甸地区的变化率明显大于草原地区,5100~5300 m高程带的活动层厚度变化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376.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 “岩面艺术” (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 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 “岩面艺术”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有意压上去的;② “岩面艺术”所在岩层的U/Th年代为226~169 ka B.P.,这其中包含一个手指印岩层的表面直接年龄(207~188 ka B.P.);③ 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发表的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最早记录之一,也为古人类适应高寒、低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④ 此岩面艺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上面的手印也是古人类留下的最早的手印;⑤ 这一原始的岩面艺术表明,创作它的古老人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此岩面艺术的发现也将有可能改写人类艺术史,并且加深我们对已消失的古人类认知水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77.
梅静  孙美平  李霖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40-1751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 Hu(SWH)双源蒸散模型对青藏高原那曲、纳木错、藏东南站蒸散发进行估算,在结果验证良好基础上,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各站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H模型在青藏高原3个草甸站适用性良好;年蒸散发介于388~732 mm之间,年内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特征;3站蒸散发组分差异较大,那曲站和纳木错站土壤蒸发对蒸散总量的贡献分别为53%和56%,藏东南站蒸散发则几乎全部由植被蒸腾贡献,占比高达95%;植被叶面积指数为3站蒸散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饱和水汽压差对藏东南站蒸散发影响也较大。研究结果可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组分时空格局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8.
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预测不仅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1990—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青藏高原月降水量进行预测,主要包括:① 使用青藏高原86个测站1990—2013年的月降水资料,预测各个测站2014—2016年的月降水量,并与传统的RNN、NAR、SSA和ARIMA预测模型相比,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7、0.15、0.13和0.36,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表现更低;② 分析了降水量预测精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各模型的R2在青藏高原地区内插值,分析R2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所有模型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和降雨多的湿润地区R2较低,在气候稳定、降水规律性明显的地区R2较高,且LSTM模型R2≥0.6的空间范围远大于传统模型;③ 分析了不同预测长度对各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发现所有模型会随着预测长度增加而预测精度降低,但在不同的预测长度下LSTM预测的RMSE值都低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379.
本文利用热成风适应原理,采取分解分析法对青藏高原500hpa暖性高压的生成机制作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讨论。结果表明:在扰动的水平尺度大于热成风适应的特征尺度的条件下,当源地有明显的负值非热成风涡度出现时,流场将向温度场适应,而温度场由于高原的加热作用存在暖中心或暖脊,则适应的结果在高原大气500hpa形成暖性高压,并伴随高层辐合,低层辐散及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380.
1INTRODUCTION In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cloud images, the feature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are shown in white bright cloud cluster, cloud band, cloud line, vorti- calcloudsystem,etc. The MCSlife cycle and spatial size usuallyvaryfrom several hours to one day and 100km to approximately 1000km,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storm and intensive con- vective weather, such as spasmodic thunderstorm and gale, tornado and short macro-precipita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