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5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286篇
地质学   1385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Central and Eastern Macedonia of Northern Greece large NW–SE trending basins filled up mainly with terrestrial sediments developed during the Neogene over the Alpine basement rocks. Among them, the Strymon basin was established along the NNW–SSE trending Strouma/Strymon Lineament which formed over the tectonic boundary of the Serbomacedonian and Rhodope massifs, both representing the hinterland of the Hellenic oroge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trymon basin was not formed as a syn-detachment basin over the Strymon Valley Detachment Fault, considered to have caused exhumation of the Rhodope massif metamorphic complex. Instead, transpressional s.l. tectonics dominated the region in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and it progressively changed into a wrench tectonics under which the Strymon basin has been initiat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The basin continued to develop further under a short-lived NW–SE extension in the Middle-Late Miocene. The whole deform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late-stage collisional processes between the Apulia and Eurasia plates. The prevalent NE–SW extension has been constrained later on in the Late Miocene and Pliocene times activating both low-angle and high-angle NW–SE trending faults and causing the regional tilting towards the SW of the mountain fault blocks (i.e., mountain chains). From Quaternary onwards, the Strymon basin has been separated from the Strymonikos Gulf basin due to an N–S extension that mainly activates E–W striking normal faults.  相似文献   
992.
136 earthquakes,taking place in the west of Xietan area,recorded by portable stations deployed in the Three Ge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relocated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The relocations show that the root-mean-square deviations of the relocations in the directions of E-W,N-S and U-D are 0.38km,0.33km and 0.98km,respectively.The earthquakes in clasolite area with focal depths of about 4km~5km take on linear distributions from the shallow to deep parts.These earthquakes were deduced to be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s of fault fracture type.In contrast,the earthquakes in limestone pavement with the focal depths about 2km~3km take on slightly divergent distributions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s of the karst collapse type.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小江断裂带及邻区10个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半径60km范围内地震尾波Qc值,分别拟合得到10个台站的尾波Qc和η值,并用10个台站的平均结果得出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及邻区总体上属低值Qc区;尾波Qc值空间差异较大,小江断裂带中段为低Qc值,明显低于北段和南段的Qc值。研究了尾波Qc值在时间上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王家沟断层组断错了中更新世砾石台地及王家沟东岸的Ⅲ级阶地,地貌形迹非常清晰,地表变形现象主要表现为地震断层、断层陡坎和挤压鼓包等。根据不同地貌面上跨断层测量获得的一系列实测数据,得到王家沟Ⅲ级阶地上的地表陡坎高度为0.4~1.6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50m左右; 中更新世台地上的陡坎高度多为1.5~5.0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90m左右。利用探槽开挖揭露出的断层位置与地表强变形带测量剖面的叠加对比,初步确定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之间变形宽度的比例为2:1左右,并由此讨论了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的 "避让带"宽度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徐伟  刘旭东  张世民 《地震地质》2011,33(2):335-346
通过口泉断裂1/5万地质填图,调查了口泉断裂中段(上神泉至杨家窑段)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特征.从山麓麓原面到山间沟谷河床一共可以划分出5级层状地貌面,最顶部(第5级地貌面)为山麓剥蚀面,推测为形成于新近纪的唐县期夷平面;第4级地貌面由大河间T3阶地以及山麓地带发育的同期洪积台地组合而成,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第...  相似文献   
996.
尝试运用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来获得淤泥质泥炭系列样品的日历年龄,并与单个<‘14>C年代、时序已知系列<‘14>C年代的日历年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采样厚度较小的情况下,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日历年龄区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采样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系列<‘14>C年代贝叶斯校正也可以获得理想的日历年龄区...  相似文献   
997.
三叶虫是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的生物门类之一,但是关于该门类生物化石在中国消失的确切层位未见报道。贵州安顺新民剖面大隆组顶部的三叶虫化石Pseudophillipsia sp.产于火山成因的黏土岩之炭质泥岩夹层中,相邻的泥灰岩结核中产牙形石化石Clarkina meishanensis。该黏土岩及炭质泥岩夹层可以与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的第25层对比,这说明三叶虫延续到了主灭绝事件层位,对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本文以地震剖面解释为基础,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不同时期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并试图建立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发育与周缘造山带演化之间的联系,进而阐明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论文提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变形样式分类体系;在巴楚隆起的南部边缘,识别出两套区域性的盖层滑脱构造系统,其中浅层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滑脱冲断层逆冲到巴楚南部边缘之上,并构成了现今塔西南前陆冲断系的锋缘断裂;发现了分布在塘古巴斯坳陷的中东部和塔中隆起东部的、规模巨大的、向北西方向凸出的弧形逆冲断裂系统。该弧形逆冲断裂系统的东南部以车尔臣断裂为界,主要形成于晚奥陶世末期,锋缘断裂以盖层滑脱逆冲为特征,与早奥陶世末期发育的、呈NW向展布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2号断裂带和塔中22号断裂带等构成的基底卷入式逆冲断裂形成明显的交切关系;论文将周缘造山带的重大构造运动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内部不同时期发育的断裂系统相对比,在塔里木盆地内划分出分别与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相关的三套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在拉萨地块中部米巴勒地区产出的中新世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中的单斜辉石发育大量环带结构,环带结构包括正环带、反环带和韵律环带。其中正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部Mg#、MgO、Cr2O3呈逐渐降低趋势,而FeO、Na2O、Al2O3、TiO2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它反映了岩浆正常结晶的历史。反环带结构中Mg#、MgO、Cr2O3从核部到边部呈升高的趋势,FeO、Na2O、Al2O3的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本文认为响岩中单斜辉石的这种环带结构是受到了和它共存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岩浆混合或混染所致,两种岩石应是各自独立的母岩浆的结晶产物。具韵律环带结构的单斜辉石从核部到边部出现成分规律性波动,Na2O、Al2O3、TiO2、Cr2O3含量的变化在正反环带的范围内,Mg#值的变化范围较小,在正环带斑晶和基质的范围内,它是岩浆多次混合作用的结果。该地区钠质过碱性岩的出现可能指示青藏高原在这套火山岩喷发时(13~12Ma),构造体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进入到一个典型的陆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