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1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121篇 |
地质学 | 191篇 |
海洋学 | 87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5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21.
为查清高邮湖底泥及出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以湖区及周边25个底泥和沉积物样品为载体,重点研究8种重金属元素,选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相似比对重金属污染等级及评价潜在生态风险。测试数据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中,仅Hg含量(平均值)未超过里下河浅洼平原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As含量(最大值)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表明,重金属元素Ni与Cr、Pb、Zn、Cu之间具显著同源性;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污染指数均值排序均为As>Cd>Pb>Cu>Zn>Ni>Cr>Hg,但对As、Cd评价前者为轻度污染,后者为中度污染;地累积指数Igeo显示,仅As为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均为无污染状态。沉积物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Cd>Hg>As>Pb>Cu>Ni>Cr>Zn,仅Cd属中风险,其余元素为低风险;研究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115.7,表明全区总体生态风险属于低风险状态,重金属有沿入湖河口向湖心区富集趋势。 相似文献
822.
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珠江口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丰水期(4—9月)和枯水期(10—3月)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鉴定共有终生浮游动物71种和阶段性浮游幼虫7个类群。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是丰水期和枯水期皆出现的优势种。调查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广布外海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丰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1 131 ind.m-3)高于枯水期(700 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382 mg.m-3)高于丰水期(203 m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3.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低水平(<0.5Si%),沉积物中所含有的陆源粘土矿物也使SiO32?在间隙水中的浓度(<250μmol/L)远远低于纯BSi的溶解度。沉积物中含氮量以及N/BSi摩尔比等指标随深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反映了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降解,并且N比BSi降解得快。沉积物中δ15N值与含氮量、N/BSi摩尔比等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早期成岩过程中,与14N相比,15N更容易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此外,在沉积物10—15cm深度处,发现含氮量、N/BSi比值等指标异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修坝、台风等偶然事件对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6年4月、7月和10月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7个调查点位的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营养盐和重金属等15项监测指标数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水域的水质,明确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15项监测指标转换提取为4个主成分,解释82.153%的方差。从时间分布来看,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在4月份水质较差、10月份次之、7月份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近河口水质较差而远离河口水质较好。影响该水域污染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是pH、COD、氮营养盐和Cd。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福建省海洋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25.
长江河口潮波时空特征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口的潮波传播受到近岸及河口浅水地形及长江径流的显著影响,表现出很强的时空变化特征。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徐六泾以下的河口段,还缺少对河口系统的潮波特征分析。本文基于大通、南京、徐六泾和牛皮礁4站的年内连续潮位资料,分析了主要天文分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沿程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和规律,认识到洪季大径流对江阴以上的近口段潮汐衰减作用显著大于枯季,而河口段的平均潮差有一定的半年周期变化,年内秋季最大。口内高频浅水分潮振幅在河口下段最大,且洪季大于枯季,低频浅水分潮则在河口上游振幅最大,由此反应径流对潮汐改造的非线性作用。这些认识可为水道航运及相关河口研究提供基础认识。最后本文也指出关于长江河口潮汐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下一步工作取得相应进展。 相似文献
826.
数值模拟和动量分析长江河口北支上口枯季大潮期间 1 d内出现"四涨四落"不规则周期涨落潮流现象。长江河口北支上口 1日内两次涨潮流和两次落潮流为常规涨落潮流,受外海半日潮流控制,两次涨潮流和落潮流为非常规涨落潮流。北支上口非常规的涨潮流处于南支落潮的末期,范围小,流速弱,历时约2 h;表层主要是垂向黏滞项和水平扩散项与正压项间的作用,南向的垂向黏滞项起着决定的作用,底层则是斜压项与正压项间的作用;北支上口非常规涨潮流是北风、盐度锋面产生的南向斜压压强梯度力和南支末期落潮流的牵引作用共同造成的;径流抑制非常规涨潮流的产生,持续时间随径流量的增加呈指数递减,当径流量达到22 300 m3/s时,非常规涨潮流现象消失。北支上口非常规落潮流处于南支涨潮流的初期,由于在北支上口南支的涨潮流早于北支涨潮流,导致南支水体进入北支,形成北支上口第二次落潮流,范围较大,流速较强,历时约2.5 h,从表层至底层主要是垂向黏滞项与非线性平流项和正压项之间的作用。本文揭示了北支上口 1 d内出现"四涨四落"不规则周期涨落潮流的动力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827.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及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扩散特征,探讨了入海污染物扩散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的建设,导致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值介于2~21 cm/s。河口两侧的堤坝、防波堤等工程阻挡了污染物向东南、西北方向扩散,使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剧了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因此,近岸工程建设会造成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减弱,削弱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828.
829.
通过对崇明东滩水文、泥沙、地形等资料的分析,阐述1983-2003年崇明东滩冲淤演变过程. 1.1983-2001年,崇明东滩淤涨延伸较快,0m以上各等高线大幅度向外扩展,沿正东向年均外移228~279m不等.潮滩面积稳定增长,3.5m以上面积增加最多,达65.2km2,0m以上面积共增加8.4km2.滩面淤高迅速,尤其是高潮滩,且有随高程的降低,淤高速率下降的趋势.2. 2003年与2001年相比,崇明东滩0m以上面积增加4.2km2,2.0m以上面积减少0.8 km2,3.0m以上面积年均增长率下降.3.人类活动(如围垦)对崇明东滩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流域来沙量大幅减少对潮滩演变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