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7篇 |
免费 | 280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145篇 |
地球物理 | 351篇 |
地质学 | 647篇 |
海洋学 | 15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2篇 |
自然地理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ظ�ԭ���������쳣�ĵ����춯��ѧ�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о??????? ????????????????????????????????б?′????????????????????????????????????????????????? 相似文献
12.
梯田作为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人工地貌之一,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价值。传统的梯田自动提取仅限于梯田所在区域的范围划定,未能对梯田田坎线实现有效的自动化提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晕渲模拟的梯田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对无人机航测生成的1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4个方向的光照晕渲模拟,并相加取平均值;然后,通过适当的阈值对均值图像进行二值化,并掩膜掉沟谷等非梯田区域;最后,基于二值化图像自动矢量化得到梯田田坎线,并通过适当的长度阈值进行碎线过滤提高提取精度。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为实验样区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结果的准确率为89.09%,具有较好的提取精度。此外,对该方法涉及到的参数进行了讨论,表明光照模拟的方向角采用2个正交的对称方向对、高度角采用田坎坡度的反正切值、二值化阈值采用t=180-σ的经验公式,可以满足黄土高原的梯田自动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13.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模拟与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重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7月28—29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此次低涡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M5模式对此次低涡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出的位势高度场分布和涡度场结构与实况基本吻合。此次高原低涡具有同热带气旋相似的涡眼(空心)结构和暖心结构。在流场上,高原低涡在涡眼区下层表现为辐散下沉运动,上层为辐合上升运动;而在涡心四周下层表现为辐合上升运动,上层为辐散下沉运动;在涡度场上,高原低涡下层为正涡度区,上层为负涡度区。 相似文献
14.
2002年6月13日重庆区域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重庆西部“6 1 3”区域大暴雨的分析 ,发现此次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 ,结合地面弱冷空气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对ECMWF和T2 1 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发现ECMWF和T2 1 3的形势预报能力都比较好 ,但T2 1 3的部分物理量要素和降水量预报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青海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尾端构造的玉树活动断裂带是该区活动性最显著的岩石圈断裂。该断裂是由当江断裂、结古—结隆断裂和巴塘断裂3条斜接的主干断层和夹杂其间的多条次级断裂所共同构成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它在上新世以来和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并构成该区大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历史强震梳理和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自约14530a BP以来至少发生了包括2010年地震在内的共11次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之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主干断层表现为平均间隔为50~100a的低频、串联式分段破裂过程,并且大震活动存在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通过对玉树断裂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地质判定认为,该区至少仍存在6段未来百年内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潜在的大地震震级为Mw6.6~7.3,其中危险性相对较高的段落主要是当江断裂带的当江—拉则段和结古—结隆断裂带上的结隆—叶卡诺段与桑卡—相古段。 相似文献
16.
Phase Equilibrium and Phase Diagram of the Ternary System(MgCl_2 + MgB_2O_4 + H_2O) at 288 and 298 K
GUO Yafei SUN Shiru GAO Diaolin YU Xiaoping WANG Shiqiang DENG Tianl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4,88(Z1):326-327
正1 Introduction The brin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agnesium and boron resourc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Qaidam Bas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ZhengTang,1988).Although some works on the ternary system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7
青藏高原形成至今经历了4个互有叠接的构造期。α期以南北缩短和向北推移为主,主要发生在45~35 Ma期间,β期表现为长周期缓慢隆升,在35~5.3 Ma期间占主导地位;γ期为短周期快速隆升阶段,自5.3Ma开始,3.0 Ma以后逐渐达到高峰;δ期以东西向伸展变形为特征,3.0 Ma以前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3.0 Ma以后遍及整个高原.第四纪以后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变形运动形式。根据γ期和δ期构造变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把青藏高原划分为西藏、羌塘和柴达木3个构造域。 相似文献
18.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回顾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演化历史及其周缘环境响应、中国第一第二阶梯地貌格局演变和高原东南缘水系变迁的天然地质记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该区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尤其是昔格达组和大箐梁子组的研究历史、岩性内涵、形成时代、古地理与古气候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晚新生代冰碛物记录的冰川发育过程、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运动和隆升历史、水系格局变迁等过程进行了评述。针对该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认为在详细的地层学和地貌学等综合研究基础上开展高精度的年代学研究是当前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班公错的湖盆成因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湖相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沉积年龄和分布规律, 结合ETM+构造和第四系沉积地层的遥感解译, 对班公错湖盆的成因和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系统的剖析.从地形地貌、沉积建造和构造上分析, 推断班公错湖盆为构造成因的拉分断陷湖盆.根据湖盆周边的断层活动特征和湖盆的沉积响应, 将班公错湖盆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 依次为湖盆打开的幼年期(晚于早中新世)、湖盆扩展的青年期(早于8.1±1Ma)、湖盆急剧扩展伴随湖盆中心南移的壮年期(晚于0.94Ma)和湖盆不对称萎缩的老年期(晚于0.23Ma).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a 1972 dredging by USNS Eltanin from the submarine Naturaliste Plateau was reported to yield rocks of continental origi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redge haul shows that the rock clasts are in fact altered tholeiitic basalts. They have affinities both with MOR basalts and, especially, within‐plate basalts. Petrographically they correlate most closely with the Bunbury Tholeiitic Suite on the Australian mainland to the east. The basalts are reworked cobbles in a manganiferous Quaternary slump mass, which contains a quartz‐rich, felsic, detrital mineral suite with a granite‐gneiss provenance. The basalt cobbles were part of a basal conglomerate, which covered large areas of the Plateau.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was laid down from nearby elevated volcanic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inception of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he separation of Greater India from Australia at about 122 Ma B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