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徐刚郑达兴  李述靖 《地质通报》2008,27(11):1837-1845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Ms 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触发1700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同年,该省又发生了Ms 6.6级景谷地震和Ms 6.1级盈江地震。笔者在对鲁甸等3次地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首次提出了地震“干滑坡”的概念,并从震级、地形地貌、活动构造、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对比了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盈江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异同点。主要结论有:(1)鲁甸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分布在水系的深切峡谷区,表现为“干滑坡”特征;(2)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点主要受活动断裂控制;(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地貌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4)鲁甸震区的地形坡度明显大于景谷和盈江震区,地形坡度是鲁甸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5)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的断层、河流、阶地和城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质环境载体,震后房屋选址、重建规划不仅要注意房屋抗震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底滑坡、浊流等深海底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海洋工程安全,是国家深海开发亟待解决的风险问题。为避免深海海底地质灾害对海底工程造成危害,解决深海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难题,我们研发了一套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声学、电阻率、超孔隙水压力等方法监测深海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实现了对深海海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该系统主要包括海床基搭载平台、监测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供电系统等。其中监测系统主要通过原位长期监测海底沉积物的电阻率、声学、超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来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通信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海底到海面,再到陆地的双向通信和数据传输。其中供电系统通过独特设计的海水电池工艺,可以满足该系统在海底长期工作一年的电量需求。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已完成了近海测试,并搭载“海洋地质六号”“东方红三号” “张謇号”等科考船在南海进行了多次远海海试,获取了丰富的实测数据。电阻率监测系统采用温纳法滚动测量,测得的水土界面位置平均电阻率为0.207 Ω·m。超孔隙水压力监测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的压差式光纤光栅孔压测量方法,监测到孔压观测的4个标志性阶段:(1)贯入过程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累计,峰值为34.942 kPa,历时0.182 h;(2)贯入完成后累积的超孔隙水压力衰减,衰减到9.973 kPa,历时为0.810 h;(3)环境应力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实时响应,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范围为8.327~14.384 kPa;(4)残余孔隙水压力平均值为11.150 kPa。声学监测系统采用两个一发三收模式,测量的海水平均声速为1 533 m/s,测量的海底沉积物自上而下的平均声速依次为1 586、1 587、1 784、1 735、1 831 m/s。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监测系统的成功研制将显著提升目前海洋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的技术能力,解决复杂深海工程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相似文献   
15.
余素荣  李晓玲 《地震》1996,16(1):80-85
文中重点讨论了大华北地区,A、B、C三类地震活动的地电震后效应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地震活动类型的地电震后效应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差异性可为未来震情判断提供地电前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区域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 (GHGIS)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进行二次开发的总体思路 ,阐述了基于MAPGIS开发GHGIS系统中各项功能的方法和有关问题。在GHGIS系统中 ,GIS提供前、后处理功能支持 ,与评价分析模型相对独立 ,这为扩充评价分析模型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野外应急调查、遥感解译、历史地质信息等资料,对“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做出了总体评估。划分了地震区地质灾害的类型,描述了地质灾害的典型实例。基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结合美国、日本减轻地震灾害的经验,讨论了地质环境与人类安全的关系。初步认为:地质安全是人类生存安全的最基本层面,其工作目标是探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调查评价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并判断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探地雷达在桥塔塔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及信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张家界—花垣县高速公路岩溶勘查为例,探讨探地雷达在竖直型岩溶勘查中的应用和效果;同时,说明复信号分析方法在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竖向岩溶的横向规模小,在雷达图像中相应的异常范围比较窄,异常不易分辨。首先对原始采集信号进行二维空间域滤波,再对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提取雷达信号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然后对这些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维空间域滤波可大大消除高频噪声的干扰,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多参数综合分析可提高探地雷达解释的精度,最终的钻探成果也验证了反演解释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是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一项主要任务,其表征某一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的一个主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效果比较理想。以成县为例确定地质灾害评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将影响地质灾害的各类因子进行分级,权重分配,利用mapgis平台对工作区进行矢量网格化、空间属性叠加分析、生成等值线图,实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伊犁谷地28个黄土样品的粒径、密度、含水量和孔隙比,测试了震陷、湿陷、动弹模量和塑性指数,探讨了伊犁谷地黄土的物性、动力学特征,讨论了它们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伊犁谷地的原生黄土主要以粉粒为主,含量为74%,大于75μm的颗粒含量为10%,小于5μm的颗粒含量为15%;黄土天然含水量为4%~16.1%,谷地东部的黄土明显地比谷地西部的更细,伊犁黄土的孔隙比在0.832~0.907之间,有相当的湿陷性。在含水量低于20%时,还会有湿陷。黄土的塑性指数为9左右,比较小,粘粒含量低,易损性大,抗震性能差,具有较强的震陷性。在同样的动应变下,伊犁黄土的动模量较小,随着动应变的增大,其动模量衰减较快。冻融季节是伊犁地区滑坡的多发季节,构造活动强烈的地段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