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8篇 |
免费 | 262篇 |
国内免费 | 6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154篇 |
地质学 | 1899篇 |
海洋学 | 34篇 |
天文学 | 102篇 |
综合类 | 93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131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上扬子区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一套化石贫乏的浅水台地相白云岩,横跨中、上寒武统,厚度上千米,自北西向南东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的加深逐渐相变为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陆棚相泥页岩等。由于化石贫乏难以进行详尽的年代地层划分,但是发育石盐假晶泥晶白云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水体变浅以及发育颗粒白云岩所反映的水体加深,表明可以应用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方法对该套白云岩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成为在“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探讨沉积相迁移”的典型代表。巨厚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伏厚度较小、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白云质细粒混合岩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组成了1个二级层序,并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陡坡寺组细粒混合岩系代表了二级海侵作用所造成的水体加深,而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进积尖灭则代表了二级海退过程所造成的水体变浅。该二级层序本身即是1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其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相似,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那些由岩相序列所组成的若干环潮坪型米级旋回也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区娄山关群白云岩构成了1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代表了其古地理演变过程既受制于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的时间过程,同时又受控于沉积环境水体自北西向南东由浅变深的空间变化过程。娄山关群白云岩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是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以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并根据这种规律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33.
豫西地区中元古代汝阳群砂岩中普遍发育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tures),简称MISS构造,这些MISS构造在过去通常被误认为前寒武纪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本文对豫西地区中元古代汝阳群MISS构造的形态、结构及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MISS构造有4种类型:多边形网状裂隙构造、纺锤形裂隙、鸟足形裂隙和典型的正弦曲线型Manchuriophycus构造。豫西地区中元古代汝阳群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的发现,不仅表明这些砂岩层面上曾经存在微生物席活动,对今后与一些微生物席活动有关的沉积构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过去被误认为各种遗迹化石的修定提供了证据,而且对恢复前寒武纪沉积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从岩石组合、沉积序列、接触关系及变形变质方面分析辽东隆昌地区的辽河群是一套在沉积上连续的,并且经历了相同变形变质历史的中浅变质沉积岩系。详细的构造分析表明它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北北西向平褶皱,第二期为北北四向斜歪褶皱,第三期为北东东向宽缓直立褶皱。 相似文献
35.
The Mordor Alkaline Igneous Complex (MAIC) is a composite intrusion comprising a body of syenite and a funnel-shaped layere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of lamprophyric parentage, the Mordor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or MMUI. The MMUI is highly unusual
among intrusions of lamprophyric or potassic parentage in containing primary magmatic platinum-group element (PGE)-enriched
sulfides. The MMUI sequence consists largely of phlogopite-rich pyroxenitic cumulates, with an inward dipping conformable
layer of olivine-bearing cumulates divisible into a number of cyclic units. Stratiform-disseminated sulfide accumulations
are of two types: disseminated layers at the base of cyclic units, with relatively high PGE tenors; and patchy PGE-poor disseminations
within magnetite-bearing upper parts of cyclic units. Sulfide-enriched layers at cycle bases contain anomalous platinum group
element contents with grades up to 1.5 g/t Pt+Pd+Au over 1-m intervals, returning to background values of low parts per billion
(ppb) on a meter scale. They correspond to reversals in normal fractionation trends and ar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new
magma influxes into a continuously replenished magma chamber. Basal layers have decoupled Cu and PGE peaks reflecting increasing
PGE tenors up-section, due to increasing R factors during the replenishment episode, or progressive mixing of between resident PGE-poor magma and more PGE-enriched
replenishing magma. The presence of PGE enriched sulfides in cumulates from a lamprophyric magma implies that low-degree partial
melts do not necessarily leave sulfides and PGEs in the mantle restite during partial melting.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36.
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美作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查明马家街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的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的美作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为0.12~1.04,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9.0±3.6) Ma(n=14,MSWD=5.9),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美作岩体与佳木斯地块南部的青山、楚山和柴河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式和Eu负异常以及明显的Nb、Ta、Sr、Ti亏损的特点显示为壳源成因的火山弧花岗岩;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的消减作用有关,该期花岗岩的就位导致马家街群发生了接触变质作用.美作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马家街群的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7.
三维复杂山地条件下的各种地震波型的走时计算技术,可以直接用于复杂山地区域地震波运动学特性的分析、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以及直接基于三维复杂地表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为了在三维复杂地表条件下准确、灵活且稳定地计算各种地震波型的走时,提出一种多级次群推进迎风混合法.该算法利用不等距迎风差分法简洁稳定地处理三维复杂地表及附近的局部走时计算问题,利用计算精度不错的迎风双线性插值法处理绝大部分均匀正方体网格中的局部走时计算问题,利用群推进法模拟三维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波前的扩展问题,利用多级次算法处理各种类型的地震波的走时计算问题.算法分析和计算实例表明:新方法具有很好的计算精度与效率,且能灵活稳定地处理三维复杂地表复杂介质条件下的多波型走时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38.
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英安质火山熔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的锆石年龄为814.8±5.2Ma,属于晚青白口世。该年龄为研究南秦岭扬子陆块过渡基底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并为研究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限及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9.
1∶5万庐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在星子县黄岭一带发现一套巨厚层状复成分的变质砾岩。根据该变质砾岩的砾石成分、变形组构及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上部(双桥山群)与下部(星子岩群)地层在变质与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认为变质砾岩应属于双桥山群的底部层位,是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与下伏下元古界星子岩群不整合关系的佐证。由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影响,现今二者呈断层或隐蔽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40.
北淮阳东段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地层含矿性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广泛分布于北淮阳成矿带内,但是对其含矿性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文章通过对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评价地层含矿性。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分析表明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各组中Mo元素均富集,W、Pb、Ag、Cu元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存在潜在成矿可能;成矿元素后期叠加强度(D)分析表明本区的Mo、Ag、Cu等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作用;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分析表明本区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成矿能力评序得出最优势矿种为Mo元素,并且卢镇关群和佛子岭群是北淮阳钼矿的理想矿源层,为区内钼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元素与主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u、W、Ag、Pb、Zn等元素受碎屑岩特征和氧化还原环境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