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81篇
  免费   5711篇
  国内免费   7765篇
测绘学   3381篇
大气科学   4506篇
地球物理   6130篇
地质学   19766篇
海洋学   4057篇
天文学   3366篇
综合类   2255篇
自然地理   5396篇
  2024年   254篇
  2023年   636篇
  2022年   1266篇
  2021年   1473篇
  2020年   1341篇
  2019年   1651篇
  2018年   1170篇
  2017年   1381篇
  2016年   1423篇
  2015年   1584篇
  2014年   1976篇
  2013年   1944篇
  2012年   2078篇
  2011年   2205篇
  2010年   1913篇
  2009年   2412篇
  2008年   2336篇
  2007年   2397篇
  2006年   2359篇
  2005年   2229篇
  2004年   1930篇
  2003年   1848篇
  2002年   1617篇
  2001年   1418篇
  2000年   1429篇
  1999年   1244篇
  1998年   1083篇
  1997年   766篇
  1996年   643篇
  1995年   560篇
  1994年   522篇
  1993年   445篇
  1992年   304篇
  1991年   284篇
  1990年   189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992.
杭州湾乍浦断面潮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0年9月在杭州湾乍浦断面设置的8个潮流同步观测站的资料,对该断面潮流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该断面大潮涨急时呈现两个大流速核;断面南部的流速要比北部的大,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这对了解杭州湾水文特征有着一定意义,同时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994.
实验结果表明 :单独投喂牟氏角毛藻或与三角褐指藻、绿色巴夫藻混投 ,中间球海胆幼虫成活率最高 ,其生长速度也最快 ,中间球海胆稚幼海胆培育的最好饵料是前期投喂的石莼等薄嫩的海藻 ,后期投喂海带其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995.
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详细地综述了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过程与规律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特性,采用水温垂直剖面自相关函数的半经验预报模式,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数值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996.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概述了南,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分析研究了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对黄海各盆地和隆起区可能具有找油气远景的新领域,新层位和新类型,提出一些探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7.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中、东部的榆社、太谷盆地发育了良好的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其丰富的植物、鱼类和哺乳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根据榆社盆地磁笥年表以及化石组合特征,榆社、太谷盆地约为5.5MaBP以来的套沉积、榆社张村组与太谷小白组的沉积时代相当,大约形成于3.5-2.3MaBP。从大约4.4MaBP开始,较高含量的云杉、冷杉花粉显示研究区已有暗针叶林生长,从3.5MaBP开始,暗针叶林有了较大的发展,存在大面积的暗针叶林纯林。大致从上新世中期的4.4MaBP开始,气候已经开始变冷,并有较明显的干湿波动,蒿、藜为主的干草原大约从2.3MaBP开始繁盛,表明研究区转变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998.
从侧扫声纳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侧扫声纳记录声图产生基本失真的原因,推导出基本失真的数学公式,所得结论对实际作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Leg 175 recovered a unique series of stratigraphically continuous sedimentary sections along the SW African margin, an area which is presently affected by active coastal upwelling. The accumulation rate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is record. Four Leg 175 sites (1082, 1084, 1085, 1087) are chosen as part of a latitudinal transect from the present northern to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Benguela Current upwelling system, to decipher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history of biogenic prod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lobal and local changes in ocean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The pattern of CaCO3 and Corg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MARs) over 0.25-Myr intervals indicat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burial is highly variabl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Benguela regions, as well as between sites that have similar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ver most locations of high-amplitude, rapid changes of carbon burial, reflect the partitioning of biogenic production and patterns of sedimentation into local compartments over the Benguela margin. The combined mapping of CaCO3 and Corg MARs at the study locations suggests four distinct evolutionary periods, which are essentially linked with major step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early Pliocene, the mid-Pliocene warm event, a late Pliocene 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 and the Pleistocene. The early Pliocen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patterns of carbon burial are thought to reflect the occurrence of mass-gravitational movements over the Benguela slope which resulted in disruption of the recorded biogenic production. This was followed (3.5–3 Ma) by an episode of peak carbonate accumulation over the whole margin and, subsequently, by the onset of Benguela provincialism into a northern and a southern sedimentary regime near 2 Ma. This mid and late Pliocene evolution is interpreted as a direct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ventilation of bottom and intermediate waters, as well as to dynamics of the subtropical gyral circulation and associated wind stress.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2002年5~7月对杭州湾淡化对虾养殖虾池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养殖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存在形态与行为,结果表明:(1)在该养殖水环境中,IP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大,相对较稳定;(2)IN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控制,在养殖过程中变化较大,NO3-N为IN的主要存在形态,但在养殖后期,NO2-N含量有所增加;(3)该养殖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值,因而已无法判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4)叶绿素a与IN含量成显著负相关,而与IP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