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9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测绘学   888篇
大气科学   270篇
地球物理   640篇
地质学   1700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365篇
自然地理   4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81.
我国煤炭电法勘探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发展,现已形成资料采集与处理、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仪器设计与开发制造等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专业队伍。在普查找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矿井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全面系统地回顾我国煤炭电法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同时展望了电法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煤炭电法勘探技术的市场需求及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82.
中国煤炭地质钻探技术发展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要介绍了煤田钻探技术五十年来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相似文献   
83.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推进科技进步。表现为着力巩固发展地勘优势,使核心技术得到不断升级和创新,形成强势竞争力。科技进步的核心问题是人。尊重人才的关键是改革用人机制,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  相似文献   
84.
牛玉国 《水文》2003,23(5):13-15,19
从基本定义、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数据采集、服务等多个不同层面,对传统水文(学)和现代水文(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特征和区别,论述了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是现代水利的必然要求,而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这一转变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85.
本假设对于确定的相关系数及子台间距存在一个相干波长,将不同频率、震中距的相关性变化的原因归纳为视波长的变化.对近事件而言,几乎不存在相关系数十分理想的子台间距的区间范围.对非理想相关的台阵,应用S.Mykkeltveit等介绍的增益公式来预测台阵的增益,其效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的较好.论述了区域台阵与侦察远处事件的台阵有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6.
西气东输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大规模天然气勘探工作表明,可以为西气东输工程准备较为充分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同时,根据对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五省市天然气需求的预测,天然气需求市场的形势良好.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境内第一条达到国际标准的大口径、高压力、长距离输气管道.通过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西气东输工程从管材及制管、焊接、内涂敷、压缩机增压系统优化、自动化控制到流量计量和焊接的无损检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工程跨越多个自然环境区和地质构造区带,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就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预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7.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8.
Statistical tests for regional seismic phase characteriz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seismic analysis some assumptions are often made aboutthe data, e.g. stationarity and Gaussianity. This is not obvious for all realseismic data. Here, we use statistical test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regionalseismic data. We apply tests for stationarity, symmetry, linearity, andtime-reversibility. In the analysis we use twelve regional seismic events inFennoscandia recorded with the seismic small-aperture arrays NORESS,ARCESS and FINESA at hypocentral distances in the range from 160 to1580 km. For the tests we use the regional phases Pn, secondary P, Sn and Lg-phases and the preceding noise. Two of the eventsare explosions, two are rockbursts and eight are earthquakes. Theperformance and possibilities of using statistical tests based on bispectra, asa complementary tool for conventional analysis of seismic phases isdemonstrated. The preceding noise recorded before the first onset of theP-wave for the twelve events is tested to be spatially stationarybetween each channel within each array and temporal stationary in 21consecutive time windows of 3.2 sec each. Also, the preceding noise issymmetric and linear. The seismic phases defined by the symmetry test asnon-Gaussian (not symmetric) are all linear. This means a linear model canbe used to characterize both the noise and the phases. The first P-phase for the two explosions is characterized as non-Gaussian at thethree arrays. For all 36 possibly first P-phase arrivals at the three arraystations, 23 are non-Gaussian. The second P-phase is non-Gaussian at13 of 36 data records, the S-phase at eleven of 36 and the Lg-phase at nine of 36. For all the four phases more than 32 of possible36 are time-reversible.  相似文献   
89.
A Bayesian inference approach is introduced to identify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s at four downhole array sites. The approach of inference is based on a parametric time‐varying 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model. The approach is shown to be adaptive to the changes of filter parameters and noise amplitudes. Four sites, including the Lotung (Taiwan), Chiba (Japan), Garner Valley (California), and Treasure Island (California) sites with downhole seismic arrays are analysed. Our results show two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 the well‐known strain‐dependent softening, and reduction in stiffness that is not instantaneously recoverable. It is also found that both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in sandy soils than in clayey soils. The mechanism for the second type of soil degradation is not yet clear to the authors and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0.
地下水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地下水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数值模型的分类和数值模拟的步骤。根据数值模拟中涉及到的地质信息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地下水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系统的设计思路。该系统能够对模拟区域的基础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勘探资料以及数值模型的输入、输出资料进行动态管理,而且随着勘探、科研和生产的不断进行,通过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以及对数值模型的不断校正,可为不同的科研和生产方案的预测与评价提供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