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8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89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45篇
地质学   2510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30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面波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在周期T=29.2s和T=42.9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上,显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包括川西高原)呈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多方面的结果表明,地震学方法为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提供了深部证据。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地壳低速高导层和地震震源深度等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对地震发生前兆、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地壳双层孕震模式:地壳存在有两层孕震结构,上层为主孕震层,是地震应力集中积聚和发震后释放应变能的地方,主要是岩石发生脆性变形层,深度在中上地壳范围内;下层为低速高导层,是诱发和加强上层脆性层岩石变形、应变能积累和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处于岩石脆—韧性变形的过渡带,强震的发生与本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度在中下地壳范围内。同时基于该双层孕震假设讨论了强震的孕育环境及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周健  王冠英  贾敏才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3):109-112,143
针对饱和软粘土的工程特性,采用了真空动力固结联合扩底旋喷桩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结合江苏某软粘土地基加固工程,在探讨其加固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固过程的方案设计及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该法能够充分发挥强夯、真空降水及旋喷注浆各自的技术优势。该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预沉降可控、加固效果好等优点。进一步拓宽了饱和软粘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为我国沿海地区软粘土地基处理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4.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95.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96.
Nine broadband seismograph stations in South America have provided 389 recordings of Lg coda with paths that cover most of the continent. Lg coda Q (Q0v) and frequency dependence <(eta)> values at 1 Hz, obtained from these records, were inverted using back-projection tomography to obtain regionalized maps of Q0 and <eta>. The entire western margin of the continent (the active Andean mountain belt) is typified by low Q0 (250–450), whereas broad regions of high Q0 (700–1100) span the central Brazilian shield and contiguous region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Intermediate Q0 (450–700) characterizes the northern Patagonia platform and most of the Atlantic shield. Reduced Q0 in the Atlantic shield may be related to tectonic or igneous activity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breakup of Gondwanaland during the Jurassic period. This Q distribution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studies where Q0 was found to be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time that has elapsed since the most recent episode of major tectonic or orogenic activity in any region. Reduced Q0 in the Patagonian platform may, however, be due to young sediments there. Q0 is slightly higher in two portions of the Andean belt (between latitudes 2.0°N and 10.0°S, and between latitudes 24.0°S and 34.0°S) than in other portions of the belt. These vari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of earlier studies of body-wave attenuation and heat flow in the Andean mountain belt. Spatial variations of <eta> generally vary inversely with Q0v, being low (0.0–0.2) throughout a broad region centered in the central Brazil shield and extending to the northeastern coast. All surrounding regions except that to the northeast exhibit intermediate to high (0.4–0.8 and possibly higher) <eta> values. Possible biasing of Lg coda Q measurements by proximity to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Pacific plates was examined using records from a station near that boundary and was found to be small.  相似文献   
997.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毓良  杨清源 《地震地质》1998,20(4):62-360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情分析和预报、区域应力场及活动断裂研究时应严格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98.
GPS用于区域地壳运动及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现有的GPS复测资料(1992~1995),分析了华北部分区域当前地壳水平运动状态,得到了如下结果:(1)监测区在整体上表现为张性运动,主张应变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2)监测区存在两个较高的最大剪应变区-北京地区和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两则;(3)存在一个北北西-南南东条带状的压性区,最大面压缩位于北京地区。(4)位移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999.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2.60Ga);(2)陆缘造山带(2.30~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前陆盆地发育.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构造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000.
张铁硅 《城市地质》1998,10(2):12-15
本文在以往定性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AHP多层分析方法,系统的探讨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