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2篇 |
免费 | 536篇 |
国内免费 | 5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152篇 |
地质学 | 2224篇 |
海洋学 | 12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94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49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统计分析表明,侏罗纪时期后峡坳陷不是一个独立的盆地,而是与准噶尔南缘相连的同一盆地。后峡南缘侏罗系底部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表明当时的侏罗纪盆地范围至少达到后峡一带,比现今山前侏罗系分布范围大很多。煤岩镜质体反射率(Ro)分析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的埋深至少在3 km以上。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并结合构造分析资料,提出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天山快速隆升过程和前陆冲断推覆构造,分隔了后峡坳陷和天山北缘侏罗系。 相似文献
72.
汤原断陷是典型的受断裂控制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断裂极为发育。断裂的发育主要有 N E向和 N W - N W W 方向,断裂的分布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群的特征。按断裂的成因类型可划分出7 种类型。断裂对油气生成、运聚及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展布,主干断裂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73.
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内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古近系的地层顺序为:古近系渐新统汶东组(E3w)、古近系上始新统大汶口组(E23d)、古近系中始新统朱家沟组(E22z)、古近系下始新统常路组(E21c)、古近系上古新统卞桥组(E12b)和古近系下古新统固城组(E11g)。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古近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4.
75.
渭河断陷赋存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本文叙述了该区地热分布特征,阐明了区内地质构造、深部地质条件对地下热水赋存和水温、水量变化的控制作用,兼论了西安城郊区及地热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对指导当前和今后这一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微观内幕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探索在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的条件下开展深水扇系统的微观内幕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中能较好地由浅至深识别出多套地层(尤其是浅部地层)中存在的多种类型的深切谷、峡谷、水道,各有不同地质成因机制。能识别的典型扇体微观结构类型包括丘形体、席状体、水道化沉积及朵叶体等,往往分别指示某些特殊的沉积环境,并且最可能构成潜在的深水油气圈闭的良好储层。在二维地震资料条件下容易识别的深水扇系统微观内幕结构类型比较有限,在空间上追踪典型微观内幕结构也相对比较困难,但是若能全面认识区域构造及沉积背景,综合利用相关资料减少对地震反射结构解释的多解性,就有望对扇体的微观内幕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深化对扇体的地质认识,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7.
本文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川西坳陷南部须家河组—蓬莱镇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两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类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 相似文献
78.
Rosa A. Marquillas Cecilia del Papa Ignacio F. Sabin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5,94(1):94-113
The rift history of the Salta basin i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ndes and to the activity of the Pacific margin, owing to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Sedimentation occurred from the Neocomian to the Paleogene, with deposits reaching up to 5,000 m in thickness.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reveals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nd climatic changes. Isolated grabens characterized the early synrift stage;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provoked distinct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ubbasins. In the southern subbasins, alluvial-fan, fluvial-fan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prevail, whilst in the northern subbasins eolian and fluvial environments dominate. During the Maastrichtian, two major factors controlled the basin fill: the decrease in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a relative sea-level rise as recorded in South America. An extensive and shallow Atlantic marine ingression installed a carbonate system coincident with mainly humid conditions until the Danian. Until the Middle Eocene, the fluvial and lacustri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sag basin was controlled especially by the alternation of temperate with dry and humid periods.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reflect these climatic changes and show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sedimentation regime. 相似文献
7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7,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