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9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1390篇
测绘学   604篇
大气科学   792篇
地球物理   1165篇
地质学   3321篇
海洋学   505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87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uring the 2000 activity of Miyake-jima volcano, Japan, we detected long period seismic signals with initial pulse widths of 1-2 s, accompanied by infrasonic pulses with almost the same pulse widths.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observed from 13 July 2000, a day before the second summit eruptio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intermittent with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ir magnitudes and numbers building toward a significant explosive eruption on 18 August. After the eruptio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events ceased. The results of a waveform inversion show that the initial motions were excited by an isotropic inflation source beneath the south edge of the caldera at a depth of 1.4 km.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rces of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located in the summit caldera area. The times at which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emitted at the surface were delayed by about 3 s from the origin times of the seismic ev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small isotropic inflations excited seismic waves in the crust and simultaneously caused acoustic waves that traveled in the conduit and produced infrasonic pulses at the crater bottom. Considering the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s and gas temperatures emitted from the vent, the conduit should have been filled with vapor mixed with SO2 gas and volcanic as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signals suggests that the seismic source became shallower within half a day before the August 18 explosive eruption. We interpret the source process as a fragmentation process of magma in which gas bubbles burst and quickly released part of the pressure that had been sustained by the tensional strength of magma.  相似文献   
82.
Introduction The anisotropy of the Earth crust medium is a common phenomenon(Crampin,1984).More and more observation materials and study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on most of the Earth′s upper crust is spread fluid-filled cracks and microcracks,which are al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stress-field.Such distributions of aligned cracks show effectively anisotropy to seismic wave and the phenomenon is called extensive-dilatancy anisotropy(EDA)(Crampin et al,1984).At the same time,it is …  相似文献   
83.
84.
分析了事故的后果和经济损失,详细论述了由于生产活动的中止和人的死亡或劳动能力的丧失而导致的生产活动中劳动力资源损失的计算方法,并应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Cache′和Delphi开发工具编写了事故经济损失计算程序,以货币形式给出了每个损失点的损失大小并输出可能损失的报告书,为事故管理、安全决策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5.
选取合理可信的约束条件对我国经典的63号金刚石钻头胎体配方进行了优化验证,获得理论认识,并依此对已有成熟配方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6.
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形成机制是涉及多种控制因素的复杂地质过程,其中热液流体同海水的混合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洋钻探计划(ODP)资料表明在大西洋TAG区热液硫化物矿体内部,热液流体同经过改造的海水之间发生着广泛的混合作用,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以TAG热液硫化物矿体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热液流体与经过不同程度改造的海水的混合过程,试图探讨海水与热液流体混合在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中的作用。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来自矿体深部的热液流体与经围岩加热的下渗海水的混合是造成TAG热液活动区硬石膏大量沉淀的重要原因;(2)在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中,混合流体的化学性质和矿物沉淀情况在330~310℃上下发生了较大变化,330~31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区域;(3)利用数值计算结果探讨了TAG热液活动区不同区块(TAG-1,TAG-2和TAG-5等)的流体混合作用和热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7.
在区域尺度、有限样品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密度控制可以计算区域总样品数量,但取样点布设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目前,样点布设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经验,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如何科学布设取样点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基于实际工作创建了“区域预分配、单元再优选”的解决方法。在区域上,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量化分配模型,以背景控制因素和潜在污染因素建立分配因子组合,运用指数标度量化定性因子、标度函数计算定量因子,通过矩阵运算获取每个分配单元的样品预分配数量;在单元内,按照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提高取样点针对性和代表性。利用构建的分配方法,以拉萨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为案例进行了取样点布设分配应用,确定了各单元样品分配数量。结果表明:考虑背景控制和潜在污染的层次分析模型及量化计算平衡了拉萨河流域不同分配单元对样品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城关区面积小样品需求多、当雄县面积大样品需求少等问题;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明确了分配单元内取样点选择依据。本方法的构建为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点布设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8.
迄今为止,对金刚石矿床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学音认为:“金伯利岩不是金刚石矿床的唯一母岩”,并且在碱性杂岩体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矿床。 通过对比辽宁凤城碱性杂岩与有关含金刚石矿床母岩(主要是钾镁煌斑岩)及其共生岩类的构造背景、岩石类型组合、矿物成分组合及岩石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发现本区碱性杂岩体岩石与西澳钾镁煌斑岩很相似,尤其是与西澳白榴石钾镁煌斑岩最为接近,而在岩石类型和矿物组合特点上,又与美国阿肯色碱性岩区金刚石矿床母岩及其共生岩类组合颇为相似,这为我们进一步找寻金刚石矿床提供某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89.
潮水盆地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潮水盆地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盆地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潮水盆地为-渗入型自流水盆地,其深层地下水中铀存在形式为UO2(CO3)n^2-2n。;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具有明显从氧化环境到还原环境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特征,水中铀经历了由溶滤迁移到还原沉淀的矿化过程;在盆地北缘的照壁山-白芨芨、阿右旗-陶家井地区,西南部的平易-平山湖地区具备十分有利的铀成矿条件和良好的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90.
利用铝型材厂碱蚀渣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步煅烧工艺制备铝方柱石材料。探索二次煅烧温度对铝型材厂碱蚀渣制备铝方柱石材料相组成、结晶度、微观结构的影响,进而研究氧化铬对铝方柱石材料相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相关分析软件表征制备的铝方柱石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铝型材厂碱蚀渣中有大量可烧失成分,物料需要进行致密化处理,再经过1500℃煅烧后的铝方柱石材料结构中具有明显的铝方柱石条柱状结构,结晶度增大,铝方柱石相对含量达到91%。随着氧化铬加入量增加,结构中的铝铬酸钙相增加。当氧化铬加入量为2%时,试样中结晶相的结晶度最高,形成条柱状铝方柱石相与立方状铝铬酸钙相共存的结构。当氧化铬加入量4%时,试样中铝方柱石相几乎消失,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