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8篇
  免费   945篇
  国内免费   153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72篇
地质学   4903篇
海洋学   311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百炉沟矿床是近年来在盛产斑岩_矽卡岩型钼矿床的河南栾川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铅锌矿床,位于豫西南牛心剁穹状背斜之西侧,与栾川地区的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马圈等斑岩型及斑岩_矽卡岩型钼矿床相毗邻。矿体呈脉状、板状产在中元古界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层中,受NWW向层间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组成。矿石中石英和闪锌矿所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有富液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体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等4种类型,邻近分布,其均一温度相近,表明成矿过程中可能存在流体沸腾作用。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0~327℃,以中温(250~260℃)为主;盐度 w (NaCleq)为4.0%~14.0%,以5.0%~9.0%为主;依据均一温度峰值所对应的压力(38.94~44.87 MPa),求得成矿深度为1.44~1.66 km。表明该矿床明显具有浅成、中温、低盐度热液成矿的特征。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至少有纯H2O蒸汽、N2+CO2+CH4、N2+CO2和N2+CH4等4种组合。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内包裹体水的δDV-SMOW为-76‰~-90‰,方解石的δ13CV-PDB为-0.44‰~1.80‰,选取所对应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得到包裹体水的δ18O为2.51‰~10.96‰,反映出成矿流体的主体为岩浆热液。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2‰~10.9‰,其峰值(1‰~2‰)与该地区斑岩型钼矿床中的硫化物相近,指示其具有岩浆来源硫的特征。矿石中硫化物206Pb/204Pb=17.552~18.426,207Pb/204Pb=15.451~15.5794,208Pb/204Pb=38.264~39.637,反映出成矿金属主要来自于岩浆,有少量地层岩石铅的加入。百炉沟铅锌矿床应属受层间构造控制的中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112.
最新石油地质基础研究表明,目前正在开采的油气藏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油气补充,以往勘探地质模型、开发地质模型、三次采油地质模型都没有考虑到储量可增长的因素,可能需要修正。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项研究,以期为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和后期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3.
F既是重要的岩浆挥发分, 又是重要的助熔剂和矿化剂, 同时也是克拉克值较大的元素之一, 并且在(铝)硅酸盐熔体中高度可溶.本文从F的常见工业矿物和主要赋存形式、分配行为的多样性、对其它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矿化作用(即亲氟元素在热液体系中的氟化物络合形式、存在环境和沉淀机制等)、萤石和冰晶石的溶解及沉淀机制以及富F岩浆—热液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及特征6个方面探讨了F的地球化学成矿作用.结论认为: F必须有能力大量进入与花岗质或伟晶岩质熔体共存的含水流体相中才具有进一步的成矿学意义, 云英岩化、钠长石化、含黄玉—萤石石英脉、具有较高F/CaO比值的残余熔体以及F在高度演化花岗质岩浆中的过饱和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含矿富F热液的出溶; 但总体上, 富F岩浆—热液体系具有成矿专属性的原因之一仍在于: F首先通过对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间接支配着高场强亲氟元素如W、Sn、Nb、Ta、REE、U等的热液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114.
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细粒正长岩和基性岩脉,矿体主要发育在侏罗纪火山岩中,少量发育在细粒正长岩中,主要矿化类型为细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矿区的细粒正长岩中可见含矿石英-钾长石囊团或由之构成中心相的热液脉体,是岩浆-流体转化过程的直接证据。本文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石英-钾长石囊团中主要组成矿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对石英、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开展了显微测温实验,并借助SEM/EDS、显微激光拉曼探针、LA-ICP-MS等手段对包裹体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对岩浆流体的出溶过程、出溶流体特征及矿质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钼成矿与细粒正长岩岩浆出溶流体有关;富F和挥发分造成成矿岩浆具有低的固相线温度和较低的黏度,因此成矿岩浆可以沿断裂快速上侵到地壳浅部;岩浆上侵过程中的减压沸腾可能是流体出溶的主要机制;早期出溶流体为富F和富CO2的中高温(227~457℃)、中低盐度[w(NaCleq)=0.3%~8.6%]流体,由于快速减压造成流体沸腾形成低盐度富CO  相似文献   
115.
湖北省铜山口铜(钼)矿床是一典型的夕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通过对其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确定了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结合矿床学的研究,将成矿过程分解为两个平行的成矿阶段,即夕卡岩型矿化阶段和斑岩型矿化阶段。根据Johnson和Reed等人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反应并析出金属沉淀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斑岩型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系统出现等焓减压沸腾过程并沉淀出大量的金属矿物,成矿流体分异为低盐度流体和高盐度流体;在夕卡岩型成矿阶段,沉淀出典型的夕卡岩矿物;在整个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pH值逐渐升高。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非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可以为理解这一类复合型金属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6.
地幔流体的前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曹荣龙 《地学前缘》1996,3(4):161-171
地幔流体是与地幔环境处于平衡的气体和挥发分。其主要化学组分为碳、氢、氧、氮、硫(CHONS)。它以富于地球内部原始组分为特征,但也包含部分再循环组分。地幔挥发分在弱还原条件下主要为CO2-H2O,强还原环境则以CH4-H2O-H2为主。地幔流体地球化学的重要性质为:(1)易溶于硅酸盐熔体;(2)净化作用;(3)再沉淀作用。近年来,有关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和挥发分的起源、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等前缘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拟优先探索的问题包括气体裂化与金刚石成因,非生物成因地幔烃,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及地幔挥发分注入与地壳重熔等。  相似文献   
117.
河南老湾金矿床上上河矿段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是桐柏-大别山(北坡)金银成矿带内大型造山带型金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的上上河矿段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矿段的流体成矿过程。根据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黄铁矿的粒度和晶形,将老湾金矿上上河矿段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粗粒自形黄铁矿(Ⅰ)、石英细粒半自形-他形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Ⅲ)及石英碳酸盐(Ⅳ)4个阶段。镜下观察显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含CO_2包裹体(LH_2O+LCO_2+VCO_2)、纯CO_2包裹体(LCO_2+VCO_2)、液相包裹体(LH_2O+VH_2O)及少量含子晶包裹体(LH_2O+VH_2O+S)。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均可见含CO_2包裹体、纯CO_2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有时可见含CO_2包裹体与液相包裹体共存。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近似看做中温、低盐度、富CO_2的NaCl-H_2O-CO_2体系,纯CO_2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所代表的流体可能是由含CO_2包裹体所代表的Na Cl-H_2O-CO_2流体经不混溶形成的,三者在寄主矿物沉淀时,被同时捕获而共存。从第Ⅰ阶段到第Ⅳ阶段,成矿流体温度从303~379℃逐渐降低到138~195℃,盐度w(Na Cleq)从4.07%~9.59%逐渐降低到1.06%~2.74%。在成矿的第Ⅰ阶段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而在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流体中的CO_2起泡分离再次引发了不混溶作用。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H_2O从6.56‰~9.71‰经1.89‰~4.01‰变化到0.08‰,δDH_2O从-78.1‰~-64.2‰经-79.5‰~-76.3‰变化到-72.6‰,表明老湾金矿第Ⅰ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第Ⅱ阶段成矿流体中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第Ⅲ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的比例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18.
海洋环境荷载下输液立管的静、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管内流动流体和管外海洋环境荷载共同作用 ,建立海洋立管侧向运动微分方程。用Hermite插值函数离散 ,在微机上编写海洋立管静、动力分析程序 ,通过计算分析研究管内流体对立管侧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 ;另外 ,探讨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和立管顶端的预张力对立管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立管变形和应力均随管内流体流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同时内流速度的增大会降低立管的固有频率 ,但适当增大立管顶端预张力会抵消内流流速增加引起的固有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9.
邹平王家庄铜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家庄铜矿床的矿化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6 ~ 566 ℃之间,均值为 289 ℃;盐度介于7.2%~63.2% NaCleq,均值为21.1% NaCleq。流体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在均一温度为240 ~ 440 ℃区间内,出现了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现象,以及加温后富气相包裹体均一到气相和同期富液相包裹体均一到液相的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曾发生过沸腾作用;其中第一次发生于360 ~ 400 ℃,主要形成高温、高盐度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高温、中盐度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及高温、低盐度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第二次发生于240 ~ 320 ℃,主要形成高—中温、高盐度的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高—中温、中盐度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及高—中温、低盐度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之后主要形成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具有中低温和中盐度的特征。矿化脉石英中的δ18OH2O介于-1.14‰ ~ 1.79‰之间,均值为0.94‰;δD介于-63.70‰ ~ -56.50‰之间,均值为-59.8‰;说明王家庄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后期混入大气降水。矿石矿物的δ34S变化于-8.80‰ ~ -2.80‰之间,均值为-6.33‰。矿石矿物的n(206Pb)/n(204Pb)介于18.1684 ~ 18.3637之间,均值为18.2892;n(207Pb)/n(204Pb)介于155546 ~ 156342之间,均值为155777;n(208Pb)/n(204Pb)介于38.1286 ~ 38.4840之间,均值为38.2780。说明矿石具有贫重硫和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硫、铅主要来源于深部,后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或大气降水的混染。  相似文献   
120.
A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to determine the open-loop directional stability of a near-surface underwater vehicle is presented. It involves a solution of coupled sway and yaw equations of motion in a manner similar to that carried out for surface ships. The stability derivatives are obtained numerically through simulation of motions corresponding to planar motion mechanism (PMM) model tests.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 boundary-integral method based on the mixed Lagrangian-Eulerian formulation is developed. The free-surface effect on the vehicle st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at obtained for vehicle motion in infinite fluid. The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ability of the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s Ocean EXplorer (OEX) AUV. The presence of the free surface, through radiation damping, is found to suppress unsteady oscillations and thereby enhance the directional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With effects of free surface, forward speed, location and geometry of rudders, loca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etc. all being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stability, a general conclusion cannot be drawn on their combined effect on the vehicle stability. The present computational methodology is therefore a useful tool to determine an underwater vehicle’s stability for a given configuration and thus the viability of an intended mission a prio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