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2篇 |
免费 | 253篇 |
国内免费 | 6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149篇 |
地质学 | 1828篇 |
海洋学 | 28篇 |
天文学 | 96篇 |
综合类 | 89篇 |
自然地理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Rosa A. Marquillas Cecilia del Papa Ignacio F. Sabin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5,94(1):94-113
The rift history of the Salta basin i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ndes and to the activity of the Pacific margin, owing to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Sedimentation occurred from the Neocomian to the Paleogene, with deposits reaching up to 5,000 m in thickness.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reveals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nd climatic changes. Isolated grabens characterized the early synrift stage;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provoked distinct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ubbasins. In the southern subbasins, alluvial-fan, fluvial-fan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prevail, whilst in the northern subbasins eolian and fluvial environments dominate. During the Maastrichtian, two major factors controlled the basin fill: the decrease in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a relative sea-level rise as recorded in South America. An extensive and shallow Atlantic marine ingression installed a carbonate system coincident with mainly humid conditions until the Danian. Until the Middle Eocene, the fluvial and lacustri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sag basin was controlled especially by the alternation of temperate with dry and humid periods.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reflect these climatic changes and show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sedimentation regime. 相似文献
92.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本文对陕西华山岩体南侧一个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含量较低( ∑REE =83.13×10-6),但富集Pb和LILE元素(如Rb、Ba).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变化于0.281258~0.281404,具明显负的εHf(t)值(-6.86~- 11.23).锆石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2.96 ~3.24Ga)表明原岩是由中太古代地壳演化而来.对比显示小秦岭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鲁山地区的太华群具有相似的中太古代地壳源区,但它们的形成时代可能不同.锆石内部结构、Th/U比值以及定年结果显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在~1.91Ga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变质热事件,该事件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时的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相关联.小秦岭太华群为华北克拉通块体南缘的地质单元,但各地区太华群在原岩组成、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太华群应是一个杂岩体,至少可以解体为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部分. 相似文献
93.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新元古代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闽地区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上部主要由新元古代龙泉群、马面山群和万全群组成.上述3个岩群的变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它们是华夏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由片岩类、变粒岩类、石英岩类和大理岩类组成, 其中片岩类和变粒岩类的SiO2变化于52.89~75.03, TiO2为0.48~1.05, Al2O3为9.19~20.3, ∑REE为(149~323)×10-6, δEu为0.34~0.80, (La/Yb)N为7.96~15.6, 具中等-强烈铕负异常, 轻、重稀土分异明显; 石英岩类的SiO2变化于95.49~97.44, ∑REE很低, 在(8.89~15.1)×10-6, δEu=0.63~0.81.原岩性质及构造环境分析表明, 片岩类和变粒岩类的原岩主要是杂砂岩和粘土岩等, 石英岩的原岩为硅铁质沉积岩.所有变沉积岩的原岩均以长英质成分为主, 具有上地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部分样品显示有古老沉积物的加入; 它们形成于岛弧-活动陆缘环境, 成熟度不高, 属于近源沉积, 与本地区华夏地块基底下部变质岩系岩石(古元古代的天井坪组、八都群、陈蔡群、麻源群)具有相似的物源. 相似文献
94.
A rich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consisting of abundant Aulotortus sinuosus and A. tumidus in association with Lamelliconus multispirus, Endoteba ex gr. controversa, E. ex gr. badouxi, Endotebanella kocaeliensis, Endotriada tyrrhenica, Endotriadella wirzi, Malayspirina fontainei, Ammobaculites rhaeticus, Diplotremina astrofimbriata, Agathammina austroalpina, and others, was found in the Doi Long Formation of the Triassic Lampang Group, Northern Thailand. These foraminifer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is referable to the Carnian (early Late Triassic),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ge estimated by ammonoids. In microfacies, peloidal grainstone, bioclastic grainstone, sponge-microbial boundstone, and oolitic grainstone were recognized in the Doi Long Formation. Based on microfacies, three depositional facies, the lagoon facies, reef facies, and shoal facies, are recognized in this formation. These lines of evidence are suggestive that the Doi Long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reef or bank setting rather than a ramp setting. 相似文献
95.
96.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温都尔庙群的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有一套统称为温都尔庙群的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组成:一套是出露于乌兰沟一带的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玄武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另一套是出露于德言其庙一带的深变质岩系,主要由斜长角并岩、斜长片麻岩组成。这两套岩石组合在变形变质、岩石化学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表面出弧后盆地的特征,后者则是拉张过程中板底垫托的产物,它们分别代表了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相似文献
98.
陈蔡群斜长角闪岩的基本组成矿物是斜长石和角闪石,不同样品中还可出现透辉石、黑云母、石英和碱性长石等。大多数斜长角闪岩显示石英拉斑和橄榄拉斑系列的特征,个别属于钙碱性系列。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不同程度的LREE富集特征,指示斜长角闪岩原岩在成岩过程方面的多样性。根据微量元素蛛网图的斜率和Nb、Ta异常情况以及Zr-TiO2相关性,斜长角闪岩主要分成岛弧和洋岛两种类型,指示陈蔡群的原岩形成于洋内俯冲或洋陆俯冲的环境。龙游八都群斜长角闪岩呈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陈蔡群斜长角闪岩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9.
关于滇西地质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对云南西部保山、腾冲地区晚古生代丁家寨组、勐洪群含砾地层的研究,认为含砾地层属冰川成因,时限为中、晚石炭世的Baskirian期—Kasimovian期。其层位与西藏珠穆朗玛峰、阿里、拉萨地区及印度次大陆、泰国西部和马来西亚西部的冰成岩系均可对比。根据云南西部及邻区深部地质构造及澜沧江断裂的资料,论述了澜沧江断裂是一条超壳深的压性、压扭性深断裂,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结合带以西属于冈瓦纳大陆,以东均属扬子大陆。两大板块的最终敛合时间可能在古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100.
郯庐断裂山东段(胶东)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胶东青山群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3个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和1个流纹岩的年龄分别为119.4±0.9 Ma、118.2±1.0 Ma、120.2±0.9 Ma和120.0±0.8 Ma,都形成于早白垩世120~118 Ma之间。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其两侧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的年龄与苏皖段断裂带内火山岩的年龄相似,明显小于苏皖段断裂带附近火山岩盆地的火山岩年龄。其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大背景下,受郯庐断裂控制的岩浆喷发事件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胶东青山群中酸性火山岩表现出富钾、富碱、贫镁、贫钛和低Ni、Cr的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按地球化学组成可进一步分为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两类,前者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而后者则强烈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P等高场强元素。粗面岩-粗面英安岩相对流纹岩具有高的Sr和Ba含量以及La/Nb、Ba/Nb比值,而具有低的Rb/Ba比值和Eu负异常,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推测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可能是下地壳(俯冲扬子下地壳或者古老华北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混合的产物;流纹岩是由于区域拉张环境和高热异常背景下,下地壳发生深熔产生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有分离结晶(大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