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80篇
地质学   918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三峡库区"阶跃式"滑坡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以白水河滑坡ZG118和XD-01监测点位移数据为例,采用基于软筛分停止准则的经验模态分解(SSSC-EMD)将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和影响因子时间序列自适应地分解为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采用K均值(K-Means)聚类法对其进行聚类累加,得到有物理含义的位移分量(趋势性位移、周期性位移以及随机性位移)和影响因子分量(高频影响因子和低频影响因子)。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趋势性位移进行拟合预测;采用果蝇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OA-LSSVM)模型对周期性位移和随机性位移进行预测。将各位移分量预测值进行叠加处理,实现滑坡累计位移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SSC-EMD)-K-Means-(FOA-LSSVM)模型能够预测"阶跃式"滑坡的位移变化规律,且预测精度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并通过改变训练集长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其与预测精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2.
李高  谭建民  王世梅  林旭  陈勇  王力  郭飞 《地学前缘》2021,28(6):283-294
降雨量和位移是当前降雨型滑坡监测预警最常用的指标。然而,降雨量和位移监测结果只能反映降雨作用下滑坡的变形情况,不能揭示滑坡内在物理力学性状对降雨的响应。因此,除降雨量和位移监测之外,建立包括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等反映滑坡动态演化过程的关键指标监测体系必将成为今后更真实地把握滑坡内在演化趋势、更准确地建立滑坡综合预警判据的最有效手段。笔者对赣南地区典型降雨型滑坡进行了多指标监测及综合预警示范研究。结果表明:(1)在降雨条件下滑坡土体内部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和温度等多指标均产生有规律的动态响应;(2)随着降雨的持续,滑体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的滞后现象;(3)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变化速率与滑体位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滑体温度分布变化规律受大气温度和体积含水率的共同影响。以实测数据的滑坡稳定性分析为基准,在考虑实际降雨入渗深度与滑坡稳定性的关联度上,建立了包括日降雨量、体积含水率增加速率、基质吸力减小速率以及位移速度多元指标预警方法体系,提出了基于关键指标综合预警体系及确定方法,旨在为降雨滑坡准确预警提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3.
受地壳内部持续运动和沉积、风化等自然动力及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影响,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往往比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较难快速、高效地获取大范围内精细化的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活断层微地貌的精细化与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的正断层崖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LiDAR获取活断层微地貌高精度点云后,经过点云配准、滤波、重采样和三角构网处理后,建立了0.0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真彩色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崖地貌特征,并获取了正断层错动两期最新地貌面的精确垂直位错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面LiDAR技术是精细测量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和量化相关地貌特征参数的有效手段,提高了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测量的精度和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4.
In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spectra (IDRS)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lateral in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 of a nonlinear SDOF system from the maximum 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 of its counterpart linear elastic SDOF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RS for near-fault pulse-type ground motion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great number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he in? 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ratio of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to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the PGV, and the maximum incremental velocity (MIV) on IDRS are also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on IDRS are signifi cant only at periods between 0.2 s - 1.5 s, where the amplifi cation can approach 20%. The PGV/PGA ratio has the most signifi cant in? uence on IDRS among the parameters considered. It is also found that site conditions only slightly affect the IDRS.  相似文献   
85.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拉分盆地走滑量计算的理论模型,对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 km.  相似文献   
86.
由于低渗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渗吸效果控制着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动态与开发效果,而现场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将决定着措施成败。在分析油藏渗吸驱油机理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不同种类和浓度表活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总体上岩心渗吸驱油效率随表活剂浓度增加而降低,但一定浓度的,能较好的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表活剂溶液将有助于渗吸驱油。这一研究为制定低渗裂缝性油藏合理的渗吸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32??????λ?????????????????20??????????????????????????????????????????????????????????????20????80??????????????????????????????????????????????2006???????????????2?????????????????????????Ρ??????????????????????????????????????????á?  相似文献   
88.
Protected areas have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local communities primarily through the physical removal of people. In some instances, people continue to live within protected area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ict them. The restrictions on livelihoods placed on people living inside protected areas lead to in situ displacement. We show how conservation enclosures in the Biligiri Rangaswamy Temple Tiger Reserve have produced a class of people that the state ‘lets die’ by banning customary practices such as fire use, hunting and harvesting of forest produce. Using longitudinal ethn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ata, we demonstrate that conservation policy has alienated indigenous forest dwellers from thei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land. The outcomes of conservation policy include dispossession through increased crop losses, reduced income from agriculture and forest produce, as well as a forest that is dominated by weeds due to fire suppression. The ban on hunting in particular has increased wildlife densities, which has enabled the state to accumulate revenu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wildlife tourism facilities. All in all, centralized protected area governance has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forest and the state in a way that has produced adverse effects for both livelihoods and th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89.
刘佳 《测绘通报》2019,(3):113-115,119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形成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云团在MCS生命周期中的分裂合并问题是临近预报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FCC方法,该方法使用质心位移和FY-2卫星数据预测多个对流单体的运动轨迹。多个案例分析证明,FCC算法在MCS的各个生命周期均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包括初生、成熟和消散阶段。此外,通过列联表方法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