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中国东部逆断层及油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把我国的沉积盆地划分为东部拉张,中部过渡,西部挤压,这种观点曾经束缚了人们的地震解释思路,在中国东部的剖面上出现逆断层现象而不能予以确定。事实上,中国东部总体上以拉张构造为主,普遍发育正断层,但在勘探中也确实发现了逆断层,且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成因观点分析,这些逆断层主要可分为构造挤压型及重力滑动型两大类。构造挤压型逆断层按地质时代又可分为晚第三纪、白垩纪、古生代末等三个时期,它们分别对应于中国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的三个“断陷—坳陷”旋回,断陷对应于构造拉张期,坳陷对应干构造挤压期,逆断层主要发育于坳陷发育时期。着重对两类逆断层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及油气赋存状态进行了论述剖析。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运动不是一张到顶的;晚第三纪的构造挤压逆冲断层与重力滑动逆冲断层在形成机理上是有区别的;逆同生断层在晚期干上覆地层中形成的浅层构造,应是次生油气藏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812.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近年在川东北地区相继发现了铁山坡、渡口河、普光、龙岗以及元坝等大中型气田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逐渐被重视,成为目前川东北地区主要的勘探层系。因此,本文以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为核心开展川东北地区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的研究,并最终预测有利勘探区带。针对以上研究目的,本文从川东北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沉积相入手,结合川东北地区含油气系统以及成藏事件,并通过对典型油气藏特征的剖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成藏组合特征。受开江-梁平海槽演化的控制,研究区长兴期-飞仙关期主要发育开阔台地-蒸发台地以及陆棚。长兴组-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生物礁相孔缝型灰岩储层、台缘(内)滩相孔缝型白云岩储层以及台内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以下志留统、中-上二叠统烃源岩为研究核心,研究区主要发育S1-P3ch 含油气系统以及P2.P3-P3ch.T1f 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川东北地区典型气藏剖析,将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划分为S1.P2.P3生-P3ch 储短距离垂向运聚模式(元坝模式)以及S1.P2.P3生-P3ch.T1f 储垂向运聚模式(龙岗-普光模式)。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为核心建立3 类油气成藏组合,分别为生物礁相灰岩成藏组合、台内滩相白云岩成藏组合以及浅滩相白云岩成藏组合。综合对川东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在时空上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南大巴山前冲断带、川东冲断带的达州-开江-梁平一带以及阆中-平昌斜坡带的龙岗地区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有利勘探区带;通南巴背斜西南部、九龙山背斜中南部以及中部断褶带为较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13.
美国Culberson重晶石-硫磺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06,22(2):485-490
Culberson自然硫-重晶石矿床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Delaware油气盆地中,是北美最大的自然硫矿床。它产在晚二叠世Ochoan期的Castile组和Salado组的石灰宕夹薄层蒸发岩和有机质灰岩中,重晶石和自然硫是后生的,常交代这两个组地层中的蒸发岩和富含有机质的灰岩,并填充在古喀斯特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有两个世代的包裹体,即成岩时和方解石后生加大和重晶石中捕获的石油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按包裹体的成分和相态可分为一相液体包裹体、二相气液体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在方解石、重晶石和天青石的同一生长带中可见到含有不同气液比的流体包裹体、空的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它们是在一个不混溶的环境中捕获的,因而其均一温度的测定并不可靠。流体包裹体的T_e在-18℃~-24℃之间,属于NaCl- H_2O体系,盐度为2%~10%。有许多油气包裹体,因而其成矿流体应是一个温度小于100℃的油田水.  相似文献   
814.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往北东方向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沉积环境自西南向北东由单一的海相依次转变为陆相、海陆过渡相至海相沉积。本文讨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及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3种影响作用方式。两个阶段是指中二叠世末期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3种方式是指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地壳抬升对下伏中二叠统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地幔柱核心区(大理—永仁)中二叠世地层发育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旋回对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发育了火山岩储层;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控制的晚二叠世盆地构造格架对上覆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导致了峨眉山地幔柱外围伸展区(川东北—西北)发育海槽,控制了晚二叠世礁滩相沉积的发育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火山岩储层,同时也影响了沉积岩相的空间分布、改造了下伏碳酸盐岩的孔隙特征,进而控制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815.
Optical and geochemical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profundal area of the Eocene Lake Prinz von Hessen, which formed in a pull-apart basin on the Sprendlinger Horst, near Darmstadt, Germany. Variations in total sulphur content (S tot)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hydrogen index (HI), oxygen index (OI) and 13C values of the organic matter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lakes filling history. Following an initial rapid deepening phase, open lake conditions developed with HI reaching more than 500 mg HC/g TOC and TOC values up to 40%.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ke was probably high and organic matter preservation was enhanced by a stratified water column. As the lake began to fill with sediment and became shallower, TOC and HI values declined, as the lake water was better oxygenated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declined. 13C values between –31 and –27 are controlled by the mixing of aquatic (algae and microbial mats) and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wood, spores, pollen and cuticles). Following a rapid drop in lake level, shallow lake conditions alternated with swamp deposits (lignites) in the basin center. The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during this stage is strictly terrigenous in nature and experienced oxic degradation (HI 100 mg HC/g TOC). 13C values between –26 and –24 are typical for Eocene terrigenous matter. The inferred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s well as climat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16.
早三叠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是二叠纪-三叠纪生物群体灭绝事件之后全球生态萧条与重建时期地球碳循环的重要记录,为地学界长期高度关注。文中测试了四川盆地宣汉渡口和重庆北碚下三叠统及相邻地层258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以便探讨早三叠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这些样品对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同的保存性,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第一、三段保存较好,而嘉陵江组第二、四段保存较差。基于氧同位素可以更为敏感地反映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性的原理,在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以δ18O<-7.5‰为剔除标准,筛选出近200个有效数据建立了碳同位素演化曲线,该曲线与前人在贵州建立的同期曲线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曲线显示出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巨大波动,变化幅度达8.55‰,包括2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第1个旋回由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第一段组成,第2个旋回由嘉陵江组第二段、第三段和部分第四段组成,同时还包括若干短周期的次级旋回。利用曲线形态与前人建立的同期曲线进行了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比,飞仙关组可大致与Induan阶对应,嘉一段可大致与Smithian亚阶对应,嘉二段、嘉三段和嘉四段下部可大致Spathian亚阶对应;绿豆岩作为下-中三叠统界线其位置可能偏高,下-中三叠统界线应该位于绿豆岩之下的嘉四段内部。早三叠世海水碳同位素组成高频率大幅度的波动指示了生物大灭绝后环境的不稳定性,其中菌藻类等微生物灾后过度繁盛,可能导致了有机碳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埋藏和海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而碳同位素大规模的负漂移可能与甲烷水合物释放带来的轻碳有关。研究认为,白云岩所在的地层段往往具有更高的δ13C值,这可能说明微生物活动、白云岩形成和海水δ13C值升高之间的有机联系。下三叠统的白云岩、尤其是嘉二段和嘉四段的白云岩可能是微生物成因的,嘉陵江组有机碳的生产和埋藏可能主要是与白云岩形成有关的微生物的贡献,具最高δ13C值的嘉二段的烃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17.
业已查明在海床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由此推论地质历史上的海洋中同样存在这种水合物,且主要赋存于深海槽及其两侧地区。另外,世界上已知大油气区多与来自古地槽区的油气源有关。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巨大天然气储量难以由已知源岩提供,因此可以考虑到秦岭、龙门山在上扬子地块北缘、西缘的大陆边缘深水槽区,它们在回返造山过程中由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和迁移可能提供了大量气源。类似的地台(块)区油气勘探选区可由此借鉴。  相似文献   
818.
南中国海海洋油气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NOAA-11资料进行除云、大气订正和几何纠正后,用CH4、CH5波段进行SST处理,用CH5、CH2、CH1作假彩色合成图,并对CH1、CH4、CH5波段灰度值与南海相关研究点的海面温度、重力、磁力异常和热流值等实测数据进行多元相关分析,通过观测比较和理论分析,解决了海洋油气遥感技术和应用模型等问题,为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19.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East Saharan countries are described. Much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geographical, socioeconomic and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North Africa. Little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paid to the question of how our knowledge of the geology of this vast area was developed. Thus, even though progress in geology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aharan countries, little has been recorded of this progress.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without a good knowledge of groundwater, mineral and petroleum potentials, these countries would be in very different situations today. The author has, over the last 35 years, been involv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petroleum, mineral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Libya, Egypt, Sudan and Chad.  相似文献   
820.
笔者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了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的沉积特征,认为沙二下亚段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季节性涨缩湖泊-三角洲沉积,并从中识别出两种相、3种亚相、8种微相;文南油田沙二下早期湖水较深,为浅湖阶段,随后湖盆开始萎缩,进入滨浅湖阶段,一直持续到第6砂组期;从第5砂组期开始湖盆开始扩张,第4砂组期为湖盆最大扩张期,此后湖盆开始萎缩,一直持续到第1砂组期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