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734篇
地质学   532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1.
本文介绍了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的原理和技术性能.将无源电路补偿技术应用于优化设计的往复式小质量摆上,实现了测量量程和低频特性的扩展,克服了回转摆式低频测振仪簧片易损、需要调零、频带较窄的缺点.该仪器不仅可用来测量地面和工程结构的超低频振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而且可用于爆破、冲击等较高频的振动测量.  相似文献   
912.
高阶单步法控制MR智能隔震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阶单步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结构非线性分析及考虑时滞的主动控制等,显示了它的稳定、精度高和计算迅速等特点。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智能阻尼器,它具有阻尼力可调范围宽、响应迅速且所需能量很少的特点。本文将磁流变(MR)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高阶单步算法和两种控制策略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数值模拟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由MR阻尼器提供可调阻尼力的智能隔震控制系统能有效克服被动隔震最优控制频带窄的缺点,对较宽频域范围不同大小的地震激励均能提供最优控制。同时也表明该控制算法是一种能用于结构实际控制的变阻尼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913.
瞬态振动法瑞雷面波采集质量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结合实例,对瞬态振动法瑞雷面波资料采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瞬态瑞雷面波勘探的各种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数据采集技术,从而达到提高资料采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14.
建筑物抗震安全性评估专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振动测量角度识别建筑物的模态参数,利用模态参数结合抗震规范对现存莪抗震安全进行评估。用LIPS语言完成专家系统的实现,据此可进行多类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评估,最后用一个房屋结构的数值模拟例子说明评估过程。  相似文献   
915.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相似文献   
916.
分析了干振法与振冲法碎石桩施工工艺的优势,提出一种新的碎石桩施工工艺--干振水冲洗,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结合施工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17.
打桩振害机理与监测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打桩振动的危害性、打桩振动的应力波、能量传递规律和打桩振动导致振害的各种制约因素及打桩振害的机理,同时提出了打桩振动的监测方法、评定标准和减振隔振措施,并结合两个工地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打桩振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18.
鉴于目前钻杆柱振动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引用新近发展起来的随机振动理论研究钻杆柱的振动。笔者认为钻杆柱的振动属随机振动。在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上,随机振动的统计分析特性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19.
在工程地质勘察用的多功能钻机的振动锤的设计中,基本参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振动锤力学模型和振动方程的分析,探讨了在保证振动锤有一定寿命、有最佳工作效果、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小的最佳工况时,基本参数(i、ε、λ、R)的组合规律。从振体处于一定位置时弹簧压缩量考虑,探讨了振动锤弹簧设计中,上、下弹簧刚度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20.
A high-sensitive technique to detect O(1S) atoms using vacuum ultraviolet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VUV-LIF)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O(1S)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UV photodissociation of O3, N2O, and H2O2. The quantum yields for O(1S) formation from O3 photolysis at 215 and 220 nm are determined to be (1.4 ± 0.4) × 10−4 and (5 ± 3) × 10−5,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rmochemical considerations, the O(1S) formation from O3 photolysis at 215 and 220 nm is attributed to a spin-forbidden process of O(1S)+O2(X3Σg ). Analysis of the Doppler profile of O(1S) produced from O3 photolysis at 193 nm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O(1S) atoms are produced from the spin-forbidden process. In the photolysis of N2O and H2O2 at 193 nm, no discernible signal of O(1S) atoms has been detected. The upper limit values of the quantum yields for O(1S) production from N2O and H2O2 photolysis at 193 nm are estimated to be 8 × 10−5 and 3 × 10−5, respectivel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impact of the O(1S) formation from O3 photolysis on the atmospheric OH radical formation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O(1S)+H2O has been estimat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1S)+H2O reaction to the OH production rate is ∼2% of that of the O(1D)+H2O reaction at 30 km altitude in mid-latitude.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terrestrial airglow of O(1S) at 557.7 nm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