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1篇
  免费   2175篇
  国内免费   1869篇
测绘学   750篇
大气科学   1012篇
地球物理   2976篇
地质学   4916篇
海洋学   765篇
天文学   477篇
综合类   789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410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59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我国学者研究了高斯分析、地球磁场模型及其源场可能位置、重磁关系、核幔耦合、地磁场能量、地球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等。在绘制中国地磁等值图中也利用了某些国际地磁参考场资料。  相似文献   
152.
地震与地壳形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台站地倾斜资料空间连续性不好 .为此在场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逐步订正法将地倾斜观测资料内插到 1°× 1°的经纬度网格点 ,引入曲面总曲率的概念计算格点上的Gauss曲率 ,并推广到格点化的有限区域上得到表征曲面形态和变形强度的地表形变场 .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合理地弥补资料不连续的缺陷 ,并在地表形变场上捕捉到一些关键的地表形变特征 ,如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场等 .为地震分析和预报中如何拓展和利用大范围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  相似文献   
153.
根据2000年阿克苏水平衡站有底测坑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呈直线函数关系;(2)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选用20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和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阿拉尔灌区棉田蒸散量计算模型。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计算简便,精度较高,便于在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157.
158.
Practis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fields, bodies and disse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 Dewsbury  & S Naylor 《Area》2002,34(3):253-260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case for a renewed emphasis upon some of the generic, albeit often tacit, spaces of practice that we share across our sub–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 this we seek to emphasize the ways in which everyday actions make up the grander facades of institutional agendas, empirical projects and disciplinary schools of thought. To achieve this we tra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ary contours and identities across three important sites: the field, the body and the act of dissemination. There are, we will argu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that bind us as 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how we perform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sites, and indeed, how we join them up through ou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59.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