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8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1276篇
海洋学   299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介绍了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针对常规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存在着不连续、非实时的缺点,结合卡尔曼滤波的特点,运用三峡实测数据对GPS变形监测动态数据处理中卡尔曼滤波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采用各点点位位移速度图对所建立的函数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对状态方程的建立及初始值的选取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2.
胡书敏  张荣华  张雪彤 《地质学报》2006,80(10):1588-1597
地球深部流体主要是NaCl-H2O溶液,越到地球深部,它赋存的温度、压力越高,性质状态也不断变化,反之,亦然。当NaCl-H2O流体进入和脱离(上升过程)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影响着各种地质过程。使用金刚石压砧在高温高压下原位观测流体的实验,用谱学方法,结合同步辐射光源技术,成为定量化研究地球深部高温超高压流体的有效方法。作者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红外谱研究了10GPa下的NaCl-H2O溶液;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研究了3GPa,650℃下的NaCl-H2O溶液红外谱,此测量方法可以提供温度压力和体积等数据,能研究其状态。NaCl-H2O溶液红外谱表明水分子主要振动谱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是不同的。压力增加促使水分子主要振动谱向低波数变化。但是温度增加的效应相反。常温高压下水被压缩,结晶向紧密堆积变化。高温高压下的水有气、液、固和超临界流体各相。水分子间的氢键在近临界态开始减弱,氢键网络被破坏。  相似文献   
133.
华东地区态矢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尹祥础等把该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态矢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震前态矢量均有显著变化,为本地区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4.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边界类型和性质十分复杂。本文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利用WSM2000观测应力场数据的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建立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岩石层三维模型,对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探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所受边界力对板块内部应力场的影响。结果显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构造应力场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控制:①软流层静压推力;②来自碰撞带的阻力,包括喜马拉雅、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西北边界。而来自俯冲消减带的拉张作用力对板内应力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5.
张洁  田杰  王兆徽 《海洋预报》2020,37(1):1-10
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14个周期HY-2A卫星高度计数据:风速、有效波高和海面高度差值进行训练,探究海况偏差和风速、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创建海况偏差核函数非参数模型(NPSSB),并与参数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BM3、BM4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核函数NPSSB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SSB与U、SWH之间的关系,SSB与U呈二次函数关系,SSB与SWH呈反比例函数关系;(2)核函数NPSSB模型对SSB的模拟能力与训练数据集相关,数据量越多,模拟能力越好;(3)核函数NPSSB模型与BM3、BM4模型都存在0^-0.03 m的差值,随着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增加,差值的绝对值越大。  相似文献   
136.
Abstract

Resistance factors for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LRFD) of pullout limit state of both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soil nails are calibrated against a wide design space using the current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FHWA) nail load and resistance models. The calculated resistance factors were shown to scatter broadly among design scenarios that differ in wall face batter, soil friction angle, nail ultimate bond strength, and surcharge live load. An important lesson learned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s is that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using a single resistance factor for LRFD of nail pullout limit state could not result in uniform reliabilities across different design scenarios. Simpl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computation of resistance factors. Design examples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of the ANN models in providing resistance factors that yield satisfactory and consistent reliabilities in different nail pullout designs.  相似文献   
137.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8.
自然地理学创新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然地理学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立以来一直是立所的核心学科,长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在综合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地理、生物地理、化学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进展,奠定了自然地理各分支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历程,总结了自然地理学取得的学术成就与标志性进展,并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提出以陆地表层要素—过程交互作用机制,陆地表层格局动态研究,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陆地表层系统有序人类活动的可持续范式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9.
文章阐述了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依托地理国情普查和常态化监测,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等,并开展了京津冀地区自然生态空间变化监测、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变化监测、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研究,成果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管理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0.
中国的区域治理模式长期以来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的特征。特别是近些年,传统省-市分层设权的权力组织关系被动态的、反复连续性的博弈所取代。本研究借助政治经济学与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空间再中心化”及组织社会学者的“行政发包制”理论,立足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即“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展开实证,系统分析其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并聚焦其中的事权与财权动态演变过程,解析省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省市关系的演变等两大关键问题,揭示中国城市区域治理重构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一方面,省政府的角色定位由“分包商”和“协调者”逐渐转变为协调与发展并重的新角色定位;同时,省市关系由结构化的“行政发包”转化为多轮协商的动态博弈连续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