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49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64篇
自然地理   27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71.
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永翔  刘小丹  张克斌  陈明 《中国沙漠》2011,31(5):1267-1272
为研究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察汗乌苏绿洲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定量分析评价植被覆盖度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近16 a来,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1—2006年期间各植被覆盖等级变化幅度明显高于1990—2001年期间的变化幅度,1990—2001年植被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有50 017.50 hm2的极低覆盖度植被转变为更高覆盖度植被,2001—2006年增加了6 026.85 hm2的极低覆盖度植被,并有4 048.47 hm2的高覆盖度植被减少,说明仍存在局部退化。影响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生态工程措施、气候因素和水资源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72.
根据对陕西省留坝县因汶川“5.12”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地震前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5.12”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特点。留坝县“5.12”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根据崩塌体母体所在位置,可将其划分为山巅型和山腰型,两者崩塌母体所处的地形有明显差别,运动距离、方式及危害也有明显的不同。作者结合留坝县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得到关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防治等方而的一些启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3.
结合沪瑞国道主干线贵州境镇胜高速公路十八合同段晴隆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曲线特征,总结归纳了滑坡深部累积位移曲线“V”型、“B”型、“r”型、“钟摆”型及“复合”型等几种,详细论述了常见的曲线特征类型及其研究意义,提出了依据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成果资料判别滑坡动态变形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474.
降雨滑坡预警的概率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滑坡启动的降雨临界值是滑坡预警的关键,由于研究区资料数据有限,关键值难以确定,降雨滑坡预警效果受影响。所以应该对预警结果进行概率分析。本文利用作者在已开发的降雨滑坡预警系统,提出采用降雨滑坡预警概率分析方法进行预警。通过对滑坡与雨量相关性、降雨滑坡启动值等对滑坡预警的时间概率、空间概率及预警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危险区内已发生滑坡频率和降雨滑坡发生频率,得到降雨滑坡预警概率使得预警系统更加可靠。并以沐川县为例对模型进行了算例检验,为更科学的对降雨滑坡进行预警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75.
三峡库区巴东新城区库岸三叠系巴东组层间软弱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相似文献   
476.
中国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初探--以北京延庆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是合理有效安排土地整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生产力原理为理论基础 ,对影响耕地整理潜力因素分成两个方面 ,即影响净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案例 ,进行了实证分析 ,证明所建立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7.
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合理、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新世纪重要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科研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编制程序,并重点剖析了规划编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78.
针对目前旅游业宏观规划缺乏系统方法指导的现状,文章尝试将工商管理中战略管理的方法引入到旅游规划中,对现有的一些旅游规划方法进行整合,提出了地方旅游业实施战略规划的一般模式和方法。该模式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结构辨识;RMP分析;旅游区位分析;制定长期目标和树立阶段性目标;旅游战略重组;反馈等6个步骤。同时,文章以贵州省镇远县为例,将该方法在其旅游规划中进行了操作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479.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80.
The majority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ethods are based on detecting changes in the modal properties, which are glob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are not sensitive to local damage. Wave travel times between selected sections of a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ar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potentially more sensitive to local damage. In this paper, a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changes in wave travel times is explored using strong motion data from the Imperial Valley Earthquake of 1979 recorded in the former Imperial County Services (ICS) Building, severely damaged by this earthquake. Wave travel times are measured from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computed from the recorded horizontal seismic response in three time windows—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largest amplitude response, as determin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of this build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novelties in the recorded response. The results suggest init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iffness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reduction of stiffness following the major damage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bserved damage. The travel times were also used to estimate the fundamental fixed-base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 f1 (assuming the building deformed as a shear beam), and its changes during this earthquake. These estimat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of the soil–structure system frequency, fsys, during the earthquakes (f1<fsys as expected from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tudies), and with other estimates of frequency (f1 from ETABS models, and fsys from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and “instantaneous” f1 from high-frequency pulse propa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