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29篇 |
地质学 | 143篇 |
海洋学 | 1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3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基于RS和GIS的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6年TM数据和2001年ETM数据,对松辽平原黑土分布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分析了黑土流失特点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引入冲沟线密度概念量化黑土流失趋势。结果表明:松辽平原典型黑土面积54 989.92 km2,沿京哈铁路线呈弧形条带状展布;1986~2001年间,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 765.21 km2,减少速度为251.01 km2/a,集中在河流两岸、较大建筑用地附近和与盐碱土接壤的地区;仅考虑冲沟的有效作用域,预计到2016年黑土面积平均会有1411.0 km2/a转变为冲沟,黑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4.
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苏州市郊区村镇密布,基本上呈一里一村。在近20年的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下,村镇面积也逐步扩大,但众多村镇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未变。在苏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及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下,村镇的传统分布格局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会影响小康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地区的顺利实现。为此,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苏州城郊390个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村镇面积、面积等级、密度以及村镇之间距离。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本区村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表现规律,分析了进行苏州郊区村镇布局调整的可能性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进行村镇布局调整的决策方法,从地理科学角度为苏州地区耕地保护和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
96.
黄河口水下底坡微地貌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分辨率的回声测深、旁侧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记录首次直观地揭示了黄河口水下底坡上发育有大量形态不同的微地貌类型。据其形态特征和规模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平滑海底、凹坑与洼地、冲沟、残留岗丘及扰动复合海底等五种类型。这些微地貌分布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不同水下三角洲单元上,并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黄河口海域特殊的沉积环境和复杂的动力条件是导致水下底坡微地貌形成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意义空间3个维度审视多元权力主体的“物质-关系-情感”联结以及与旅游发展的自洽性。结果表明:1)物理空间在权力主体的更迭下得以重新规划,有助于劳动力的回流。村寨的原真性在规制的约束下得以维护,但建构的景观符号是对民族村寨的错位表达。2)对于社会空间中的冲突,当地居民采取退让不退出的策略与管理者达成空间错时使用与管理默契。威权人物寨老成为消解分歧、推动社会关系巩固与凝聚的代表。对游客及外来经营户的让渡与周全,体现了当地居民开放包容的待客之道与处事哲学。3)意义空间通过当地居民对节事、文化的情感注入,对文化惯习的传承、对乡约的承继、对怀旧物的回忆与想象得以再生产。对于处在发展上升期的民族村寨而言,多元权力主体会基于利益的共同性与社会关系的粘连性考虑,做出符合当地旅游发展与自身容纳限度的调适与让步,来适应旅游发展带来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98.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9.
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一种可能成因——冲蚀沟槽的充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7,17(2):32-36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上"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00.
A series of flume experiments wer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in composition on the critical gradient and discharge of debris flows initiated in seasonal gull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ritical gradient and discharge for debris flow initiation decrease initially, and then increase as the mass content of fine particles (<2 mm) increases. As the mass content of fine particles increases, the angle of repose, permeability of widely graded gravel soils, and the incipient motion conditions of the coarse grains in non-uniform sediments decrease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 The mass content of fine particles of all inflection points is the same. The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hydrodynamic force and shear stress is more applicable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critical gradient for debris flow initiation. The critical discharge mod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non-homogeneity of the soil and the size of coarse and fine grains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 initiation than other models based on the mean diame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