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湘南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岩成矿的时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位于南岭中段的湘南地区,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广泛分布;该区W、Sn、Pb、Zn、Mo、Bi等金属矿床密集产出,很多钨、锡矿床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且找矿潜力巨大,构成一个世界级的有色金属矿集区。最近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南岭中段钨、锡、铅锌等金属的成矿是一个爆发性、区域性的地质事件,成矿时间高度集中,成矿时限主要在150~160 Ma之间,与该区主要花岗岩的成岩时间相当吻合;对单个钨、锡矿床而言,其矿区的成岩、成矿存在着一种准同期性,即成矿与矿区花岗岩的成岩基本上是同时的、或稍晚于花岗岩的成岩作用。因此,该区中生代的花岗岩与钨锡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南岭中段花岗岩大规模的侵入和钨、锡等金属的爆发性成矿均形成于一种岩石圈伸展减薄、地壳拉张的构造环境,可能与华南中生代第二幕岩石圈伸展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由于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在华南内部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240~205Ma)主要形成于碰撞及“后碰撞”(post-collision)的动力学环境,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南岭地区从燕山期进入后造山(post-orogeny)地球动力学环境。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尝试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了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一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一减薄,地幔上涌一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导致大范围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生成。该期的第一阶段(170~150Ma)以大规模花岗岩类侵位为主,第二阶段(150~140Ma)花岗岩类活动很少,却发生了W,Sn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燕山晚期虽然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全面发生裂解的时期,但由于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在南岭东端至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燕山晚期(140~65Ma)出现了先挤压、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在100Ma前形成的钙碱性和橄榄安粗两个系列的岩浆活动,伴随Au,Ag,Pb—Zn,Cu,(Mo,Sn)等成矿作用。而在南岭地区,该时期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及基性岩脉等广泛发育,有关的成矿作用以火山岩型U矿、斑岩型Sn矿,以及印支期花岗岩中的铀活化成矿作用为特征。  相似文献   
83.
南岭中生代成锡花岗岩系花岗质岩浆多期或多阶段侵位和结晶的产物。空间上往往集中成群成带分布,构成多个复式岩基,明显受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接合部NE向深大断裂及NW向隐伏深大断裂的控制;中生代成锡花岗岩主要侵位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是早期矽卡岩化导致锡的初步富集,二是晚期岩浆热液叠加形成了工业锡矿床。锡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伸展背景下的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4.
南岭科学钻探一孔(SP-NLSD-1)位于南岭成矿带与武夷山成矿带的交汇部位——赣南银坑矿田,该钻孔总进尺2967.83 m,钻遇了流纹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辉长闪长玢岩等4种岩浆岩。各岩浆岩矿物组成简单,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及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等,岩石多发生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等蚀变。钾长石均以正长石为主。花岗闪长斑岩中的斜长石以中长石为主,少数为钠长石、更长石、拉长石;花岗斑岩中的斜长石以钠长石为主,少数为更长石。黑云母为富镁黑云母和镁铁黑云母。白云母均由黑云母蚀变而来,花岗闪长斑岩中的白云母具有低的AlVI、Fe/(Fe+Mg)值,花岗斑岩中的白云母具有高的AlVI、Fe/(Fe+Mg)值。磷灰石普遍含F、Cl,且F含量显著高于Cl含量。石榴石属钙铝榴石。绿泥石主要为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密绿泥石。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指示花岗闪长斑岩为壳幔混源花岗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根据锆石饱和温度计计算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辉长闪长玢岩的结晶温度分别为810~922℃、764~819℃、742~747℃,成岩后岩浆岩经历了中高温—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岩浆岩成岩时代、岩石学和岩相学所反映的岩浆演化过程、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矿物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显示,南岭科学钻探一孔中钻遇的花岗闪长斑岩与南岭地区成Cu(-Mo)-Pb-Zn-Au-Ag矿的花岗岩十分相似,应为钻孔中揭露的银金铅锌铜矿化以及牛形坝—柳木坑银金铅锌铜矿的成矿岩浆岩,而钨铋铀矿化与岩浆岩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6.
铍矿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其中以花岗伟晶岩型最为重要.南岭是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以往发现的铍矿主要以矽卡岩型、云英岩型为主,花岗伟晶岩型铍矿较少.通过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岩矿鉴定工作,笔者在南岭成矿带中亚带花岗伟晶岩中发现了粗晶状绿柱石,并确定其具有一定的规模,弥补了南岭地区铍矿类型单一的...  相似文献   
87.
南岭地区钨锡铌钽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在晚侏罗世时,南岭地区发生了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铌钽大规模成矿作用。依据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矿化特征,可将南岭地区含钨锡铌钽花岗岩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含钨花岗岩、含锡钨花岗岩和含钽铌花岗岩。含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归纳为铝过饱和,低Ba+Sr 和TiO2,轻重稀土比值低,铕亏损强烈,富Y 和Rb,Rb/Sr 比值高,分异强烈。含锡钨花岗岩总体特征表现为TiO2 含量高,准铝质—弱过铝质,轻重稀土比值和CaO/(K2O+Na2O)比值高,富高场强元素、稀土、Ba+Sr 和Rb,低Rb/Sr 比值,分异演化程度较低。含钽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为TiO2 含量和CaO/(K2O+Na2O)比值低,Al2O3/TiO2 和Rb/Sr 比值明显偏高,强过铝质,贫Ba+Sr、稀土和高场强元素,铕亏损强烈,明显富Rb 和Nb,高度分异演化。三类含矿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的演化特征,成矿作用与它们的演化密切相关。黑云母花岗岩主要与锡成矿作用有关,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主要产生钨矿化或锡钨共生矿化,钠长石花岗岩主要与钽铌或锡(钨)钽铌矿化有关。总结了南岭锡钨钽铌矿床的重要类型,提出了绿泥石化花岗岩型锡矿新类型,指出南岭地区要特别注意在含锡钨花岗岩中寻找此类锡矿和云英岩- 石英脉型锡钨矿。  相似文献   
88.
The widespread Mesozoic granitoids in South China (135,300 km2) were emplaced in three main periods: Triassic (16% of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Mesozoic granitoids), Jurassic (47%), and Cretaceous (37%). Though much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most abundant Jurassic Nanling Mountains (NLM) granites, their rock affinities relative to the Triassic Darongshan (DRS) and Cretaceous Fuzhou–Zhangzhou Complex (FZC) granites which are typical S- and I-type, respectively, and the issue of their petrogenetic evolution is still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 the petrogenesis of NLM granites using apatite geochemistry combined with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 Sixteen apatite samples from six granite batholiths, one gabbro, and three syenite bodies in the NLM area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collected from DRS (n = 7) and FZC (n = 6) granites. The apatite geochemistry reveals that Na, Si, S, Mn, Sr, U, Th concentrations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apatites from DRS and FZC granites basically are similar to the S and I granite types of the Lachlan Fold Belt (Australia), whereas those from NLM granites have intermediate properties and cannot be correlated directly with these granite types. According to some indications set by the apatite geochemistry (e.g., lower U and higher Eu abundances), NLM apatites appear to have formed under oxidiz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we further found that their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 (ASI) and Nd isotope composition, rather than SiO2 content or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ost rock. The majority of apatites from NLM granites (ASI = 0.97–1.08 and εNd(T) = −8.8 to −11.6) display slightly right-inclined apatite REE patterns 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typical S- and I-type. However, those from few granites with ASI > 1.1 and εNd(T) < −11.6 hav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near-flat) similar to DRS apatites whereas those from granites with ASI < 1.0 and εNd(T) > −6.6 and gabbro and syenite are similar to FZC apatites (strongly right-inclined). In light of Sr and Nd isotope compositions, magmas of NLM intrusives, except gabbro and syenite, and few granites with εNd(T) > −8, generally do not involve a mantle component. Instead, they fit with a melt derived largely from in situ melting or anatexis of the pre-Mesozoic (mainly Caledonian) granitic crust with subordinate pre-Yanshanian (mainly Indosinian) granitic crust. We suggest that an application, using combined whole-rock ASI and εNd(T) values, is as useful as the apatite geochemistry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sources for the NLM granites.  相似文献   
89.
南岭山地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逸  张虹鸥  周平 《热带地理》2018,38(3):293-298
南岭有地球同纬度带上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带,也是湘江、赣江、北江等众多河流的源头区。20世纪20年代,南岭山地由于丹霞地层被发现首次走进国际视野,之后的90年来,在南岭山地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地质构造、花岗岩成矿、丹霞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植物区系、大型真菌、鸟类监测、兽类监测、蝴蝶监测、常绿阔叶林、南岭走廊、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生态旅游等方面。通过梳理南岭山地的研究发现,南岭不仅对于研究地球科学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命科学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也极具研究前景,该区域可以作为具有高潜在价值综合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90.
安徽巢湖-南陵地区栖霞组地层较为发育,厚度稳定,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孔隙度。前人对本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研究均为定性的工作,因此,定量分析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特征对其沉积相的进一步确定及油气资源的预测与勘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栖霞组中第一段为斜坡中部沉积,颗粒和开阔海生物含量及颗粒/基质比最高,分别为35.65%、0.43%和0.70;第二段为斜坡下部沉积,颗粒含量和颗粒/基质比值最小,分别为24.69%和0.38,开阔海生物含量也最高,为0.43%;第三段为开阔台地沉积,具有较高的颗粒含量和最低的开阔海生物含量,分别为32.68%和0.34%;第四段为斜坡中上部沉积,具有较高的颗粒含量和颗粒/基质比,分别为29.91%和0.52,开阔海生物含量为2.39%。该结论与以往认识一致,进一步佐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