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375篇
海洋学   140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区内早泥盆世沉积为卓木巴斯套组, 产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以极为丰富的腕足为主要特征。通过地质路线调查与剖面测量, 采集到大量的腕足、珊瑚、三叶虫、苔藓虫、角石、菊石等动物化石, 其中, 腕足类占90%以上。本次工作鉴定出腕足化石24属48种。根据动物化石组成及面貌将其定为 “东准Spinatrypa khalfini动物群”。主要特征是腕足在动物群中的含量占绝对比例, 而且石燕类、无洞贝类占绝对优势。依据化石组合类型及产出层位将其划分为下部Leptocoelia sinica组合及上部Spinatrypa khalfini组合。将北塔山地区与我国北部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进行对比发现:北塔山地区的腕足化石的产出层位与内蒙古地区东乌珠穆沁旗敖包亭浑迪组、东北地区金水组、霍龙门组、黑台组、乌努尔组大致相当;并根据个别属种在世界范围的时代意义, 确定了卓木巴斯套组的时代为埃姆斯期。  相似文献   
82.
松科二井2013年正式启动,2018年5月完井,历时6年,最终井深7018 m。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合同700多个、文件200多个、汇款流水1000多笔、报账流水1600多笔。针对松科二井合同、文件繁多,财务流程繁杂,涉及项目多的特点,基于LabVIEW平台设计了一套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全程记录松科二井上述合同、文件、汇款和报账信息,建立合同及对应批次汇款和报销的勾稽关系,具有模糊查询、修改、超链接等功能。  相似文献   
83.
东昆仑东段哈日扎地区含矿斑岩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东段都兰哈日扎地区出露比较典型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斑岩体以少暗色矿物、多巨斑、石英斑晶具熔蚀现象、普遍见孔雀石化和地表"火烧皮"为特征。斑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加厚陆壳背景环境下的底侵、拆沉构造作用的结果。斑岩具全岩铜矿化特征,属于大陆环境下的斑岩型矿床。从其成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斑岩体深部矿化特征综合分析,该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4.
对崇明东滩采集的表层样和柱状样品,进行样品的总磷(T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的测定,分析了磷的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东准噶尔巴塔玛依内山组是典型陆相火山.沉积体系(盆地),主体由基性及中酸性火山熔岩组成,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较少,通过对纸房地区晚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陆相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它属于造山期后固结初期,新陆壳裂谷向高原火山岩演化的同岩浆源、同沉积盆地、同火山作用的钙碱系列双峰式火山岩.  相似文献   
86.
到木提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笔者对新发现的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结合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探讨到木提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程。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闪长岩206Pb/238U年龄为(244.6±1.8)Ma,到木提闪长岩体结晶时代为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里特曼指数小于3.3,具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小于1.1;岩石中P2O5含量普遍较低,且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性;富集K、Rb、La等LILE,亏损Nb、Ta、Ti、P等HFS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到木提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仑东段到木提岩体是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弧花岗岩,阿尼玛卿洋俯冲作用可以持续到早—中三叠世,俯冲过程中形成区域性的地幔岩浆底侵就是导致下地壳熔融的热源,且幔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入到到木提岩浆演化中,岩浆演化中伴有一定的结晶分异发生。  相似文献   
87.
赣东加里东变质混合岩带 ,是以混合岩体为主体 ,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多相、多型、递增变质带 ,是受区域深构造控制的热变质带。该带产有茅排式金矿。通过对该带金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认为带中金丰度 0 .83× 10 - 9,呈峰式分布 ,为对数及双对数正态分布型式 ,Au与主元素成分无关 ,与微量元素组合是Au -Zn -Li-Pb -Cs ,在韧性剪切过程中Au具活化迁移富集特点  相似文献   
88.
新疆东昆仑阿其克库勒湖西南缘蛇绿岩沿近东西走向的昆中断裂出露,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夹持于泥盆纪和志留纪地层中,由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和火山岩三部分组成.对变质橄榄岩中的铬铁矿成分分析证实了它们属蛇绿岩的成员,并且铬铁矿的Cr#=Cr/(Cr Al)为0.59~0.65,指示蛇绿岩经历了从洋中脊到俯冲带环境的演化,形成机制为岩石-熔体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9.
Proterozoic mafic dyk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Vestfold Block experienced heterogeneous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characterized by spotted or fractured garnet‐bearing aggregates in garnet‐absent groundmass. The garnet‐absent groundmass typically preserves an ophitic texture composed of lathy plagioclase, intergranular clinopyroxene and Fe–Ti oxides. Garnet‐bearing domains consist mainly of a metamorphic assemblage of garnet, clinopyroxene, orthopyroxene, hornblende, biotite, plagioclase, K‐feldspar, quartz and Fe–Ti oxides.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extural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se metamorphic minerals reached local equilibrium in the centre of the garnet‐bearing domains. Pseudosection calculations in the model system NCFMASHTO (Na2O–CaO–FeO–MgO–Al2O3–SiO2–H2O–TiO2–Fe2O3) yield PT estimates of 820–870 °C and 8.4–9.7 kbar.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NW‐ and N‐trending mafic dykes were emplaced at 1764 ± 25 and 1232 ± 12 Ma,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ir metamorphic ages cluster between 957 ± 7 and 938 ± 9 Ma.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anulite facies mineral inclusions in metamorphic zircon domain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early 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sm. Therefore,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Vestfold Block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buried to depths of ~30–35 km beneath the Rayner orogen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te Mesoproterozoic/early Neoproter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craton and east Antarctica (i.e. the Lambert Terrane or the Ruker craton including the Lambert Terrane). The lack of penetrative deformation and intensive fluid–rock interaction in the rigid Vestfold Block prevented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garnet and resulted in the heterogeneous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of the mafic dykes.  相似文献   
90.
合肥及其以东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合肥及其以东地区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地貌特征、地震等特征分析,认为合肥至浮槎山西麓为相对下降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南缘的梁园一带为现代上升区,浮槎山东部至巢湖一带为相对上升区。新构造运动表现有四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