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9 毫秒
201.
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划及农业利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张永涛  申元村 《地理科学》2000,20(4):314-319
分析柴达木盆地绿洲形成条件,首次进行柴达木盆地地绿洲区划。根据绿洲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将柴达木盆地绿洲划分为2个区、4个亚区和13个小区,在绿洲区划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利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额济纳绿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16  
刘敏  甘枝茂 《中国沙漠》2004,24(2):162-166
位于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 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 更是黑河中上游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已严重影响到额济纳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经济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作者通过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出合理分配水资源, 严禁开荒, 退耕还林(草), 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节水农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3.
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民勤盆地是北方匈奴的游牧之地。自从西汉王朝驱逐匈奴以后,农耕文化传入本区,使本区由一个纯粹牧业区迅速演变为农业区。伴随着人类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民勤盆地从一个“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湿生环境演变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干旱荒漠环境。目前,民勤盆地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作者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遥感和地图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近2000年来民勤盆地绿洲演化的证据,对典型历史时期的绿洲分布范围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相应的绿洲分布图。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开发始于汉代,繁荣于魏晋,萧条于南北朝至宋元,复兴于明清,鼎盛于现代。绿洲的发展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一个自西向东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4.
本文以土库曼斯坦马雷绿洲为研究区,建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利用2期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予相应属性;用正六边形网格采样,计算每个网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利用Kriging方法,对整个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插值和预测,分析马雷绿洲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耕地和撂荒地,占研究区的50%左右,呈减少态势;(2)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中心向外围呈带状分布,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值线0.5为研究区绿洲与荒漠分界;(3)研究区中等及以上土地利用程度面积以年均0.079%递减,主绿洲与荒漠的面积比也由2001年的45.14∶54.86分别降为2010年的42.06∶57.94,说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4)低、较高、高土地利用程度自身转移率均大于80%,而较低、中等土地利用程度自身转移率在50%左右。本文得到了马雷绿洲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对研究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其技术流程和方法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5.
利用2004年7~8月金塔“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观测试验期间的资料,对比分析了金塔绿洲及邻近沙漠地面风场和空气温湿特性的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绿洲及邻近沙漠的温湿和风速差异明显,绿洲内部冷湿风弱,而外部干热风稍大;绿洲内的温湿场为非对称结构,冷湿中心偏离绿洲的几何中心,在绿洲东部,当地盛行风向的上风方位置上;而风速场结构对称,弱风中心与绿洲的几何中心一致;在不同的风向时空气比湿有较大的差异,存在明显的来自东北方沙漠戈壁的干平流和来自西南方水库及绿洲的湿平流。  相似文献   
206.
河西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地处干旱绿洲的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1年农作物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绿洲农作物生物量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叶、穗、株干重的年内变化呈S型曲线,叶、叶鞘、茎、穗、株鲜重及叶鞘、茎干重的年内变化表现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一缓慢增长一下降的趋势;各生物量数值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存在不一致的年际变化,而生物量年内变化趋势在不同年份基本保持一致,但阶段变化速率有一定的年际差异。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农作物生物量变化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物学进程及其生物量积累产生了一定的扰动.并且在不同生物量的不同生长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7.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研究了晴天时不同背景风场作用下的不同绿洲冷岛效应的三个个例。模拟结果显示,在背景风较强时,绿洲向四周辐散的风场不易形成,但是冷中心依然存在,只是中心会被环境风场吹离绿洲,而后再逐渐生成;或有时仅生成向背景风垂直方向辐散的风场。在背景风相对较弱时,可清楚地看到绿洲风场逐渐形成及衰退的演变,环境风场与同它反向的辐散绿洲风间的交界是次序进退的。对于不同个例,温度场和湿度场同风场的配合也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208.
城市化对我国大部分气象站地面气温观测记录都造成了额外的增温,即引起气温观测趋势的正向偏差,但先前研究表明北疆地区城市化可能引起国家站和城市站地面气温出现变凉趋势。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本文利用前期研究发展的气温参考站数据集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北疆地区基准、基本站网和4个代表性城镇站记录的地面气温序列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证实,北疆地区城镇站和基准、基本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相比,其城市化影响表现为明显的气温负趋势,基准、基本站年平均城市化影响达到-0.05℃/10a,城市化贡献为-14.1%,春、夏和秋季城市化影响均为显著的负趋势,秋季最为明显,冬季城市化影响表现出不显著的正趋势;乌苏、石河子、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四个城镇站年平均城市化影响介于-0.07~-0.19℃/10a,城市化贡献率介于23.3~100%。本文分析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干燥区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观测序列影响的特殊性及其可能原因,对于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以及干燥区城市化和绿洲化气候效应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9.
自然降水和辅助人工模拟降水试验表明在民勤沙区,降水在沙丘上的下渗深度主要受沙面状况的影响。沙丘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大小影响降水下渗,表层粉粒和粘粒含量影响田间持水量,降水量的大小与水分下渗深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降水强度在29.8mm·d-1以内时,固定沙丘上的最大含水层为10~15cm,降水的下渗速率只有10~15cm·d-1;在半固定沙丘上,28.2mm·d-1以内的降水的最大含水层为30~35cm,降水的下渗速率只有15.0~17.5cm·d-1;在流动沙丘上,21.7mm·d-1以内的降水强度的最大含水层为130~135cm,降水的下渗速率可达32.5~33.8cm·d-1;在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8mm·d-1以内的降水很快蒸发损失,而在半固定沙丘上能保存较长时间;与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相比,流动沙丘表面水分(即7~8mm以内的降水)最易在短期内蒸发损耗。  相似文献   
210.
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根据绿洲的一些共性给出了绿洲的科学定义。并且根据以往大量研究成果,系统地归纳了世界上绿洲分布的区域类型、形成的客观条件、需要的水文环境、植被和土壤类型及其分类等地理特征,全面总结了绿洲"冷岛"结构、"冷岛"效应、"湿岛"结构、临近荒漠逆湿、高额可利用能量、风屏作用、动力和热力效应、增雨作用等主要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洲具有系统性、对水的依赖性、高比照性、尺度性、高效性、脆弱性、演化性等本质特性。最后还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绿洲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