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1.
北京十三陵地区长城系大红峪组中层凝灰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十三陵地区长城系大红峪组前人认为没有火山岩。作者在该地区工作时发现在大红峪组有一层层凝灰岩存在。此层凝灰岩根据颜色可分为三亚层,其主要粘土矿物为蒙脱石;碎屑物中含厚板状透长石和自形晶双锥短柱状锆石;具强熔结凝灰结构、假流纹构造;岩石中K_2O含量较高。由此证明,此层的确为凝灰岩。又因其野外产状与大红峪组沉积岩层一致,故认为此层凝灰岩是长城系大红峪组时喷发的。  相似文献   
212.
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叙述了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汉代古徐闻县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镇之说是可取的;评述认为汉徐闻县治在今徐闻县南部迈陈、或土旺、或二桥等地之说,既无正确的古文献根据,也缺乏考古学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213.
历史地理条件论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3,23(2):190-194
汉徐闻县政区包括除廉江市的雷州半岛的大部.比较了雷城镇和今徐闻县南部两地历史地理条件后认为,雷城镇宜为汉代古徐闻县治,而今徐闻县南部不宜为汉代徐闻县治.  相似文献   
214.
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韩茂莉 《地理科学》2004,24(5):550-556
来自^14C测年、花粉分析、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调查几方面研究证明,辽前期西辽河流域处于气候温暖期,此时流域内发育了黑土层,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由植物、动物乃至于流域内的河流、湖泊组成的生态环境也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为辽王朝的崛起提供了基础。西辽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波动不会超越该地区所处自然地带的局限性,辽代西辽河流域在典型草原的背景上,仍然分布有成片的沙地,且时常存在风沙现象。  相似文献   
215.
朱竑  安宁 《地理科学》2011,31(1):7-14
文化和思想的专制统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种常见的专制统治手段。文字狱作为其典型产物,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1644~1795年)发生的文字狱作为分析样本,力图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区域人文、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文环境决定了文人群体必然直接影响到文字狱的分布,而经济环境则通过影响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了文字狱的分布,政治事件、统治者性格、统治方式、政治地位等政治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的影响则充满了偶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分布呈现出由"离散型"分布向集中度较高的"背弓型"分布演变的规律,这是人文、经济、政治等历史地理要素对文字狱地域分异综合影响的反映。研究弥补了历史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试图从地理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规律,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地理方面填补空白的价值,同时对现今自由文化之发展也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16.
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剖面结果对阐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历史文献也验证了剖面结果的可信性.这两次沙漠活化使毛乌素沙地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明代后期发生的沙漠化是形成现代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次沙漠化过程与气候过程不一致,因此明末至今的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17.
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杨  李海蓉  杨林生 《地理研究》2009,28(4):1059-1068
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国灾荒史记》、《人类灾难纪典》等文献中有关疫病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中国历史上疫病的高发期——明清时期疫病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期为研究传染病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和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疫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1589年、1639~1648年、1813~1822年、1857~1866年分别出现四个高峰。疫病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从发病范围来看,东中部所有的省市都发生过疫病,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发病县数达80%以上。从发病年数来看,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看,华北地区、江浙地区、福建省等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南省年均发病县数比较高,表明这些区域疫病的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相似文献   
218.
华南沿海明代自然灾害的时间序列分析Ⅰ:R/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明代华南沿海 2 76a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进行的R/S分析 ,揭示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这一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趋势性 ,表征其趋势性强度的指标赫斯特指数H =0 90 94(或 0 868,如果不考虑最后一点s=2 4 5时的情况 ) ,远远大于 0 5而接近于 1 ,说明这种趋势性具很强的持续性 (persistence)。这种持续性可能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即当时的气候和构造背景决定的 ;而社会和经济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9.
对我国明代华南沿海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混沌特征分析发现 ,嵌入维数取不同值时均存在分形特征 ,且反映这种分形特征的关联维数随着嵌入维数逐渐增大而趋于一个稳定值。稳定的关联维数为 2 8,相应的饱和嵌入维数为 1 0。关联维数的稳定值为分数 (2 8)反映了控制明代华南沿海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构筑该系统最少需要 3个自由变量 ,最多需要 1 0个。对反映该混沌系统混沌特征强度的指标———Kolmogorov熵K值进行了计算 ,发现当嵌入维数逐渐增大到 7时K值开始稳定于 0 3 8,由此得到我国明代华南沿海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这一时间序列的可预报时间平均长度为 2 6a。  相似文献   
220.
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突进及其原因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王守春 《中国沙漠》2000,20(3):238-242
西辽河流域在辽代早期和辽代之前,是自然环境较好的"辽泽",其自然景观为面积广大的平沙地,其上生长乔木、灌木和草本,为疏林草原,还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和较多湖泊,没有出现流动沙丘。在11世纪期间的文献中,记载了西辽河流域有明显的沙漠化表现。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环境可能出现突变,是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时间。沙漠化的原因,主要为自然原因,即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