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288篇 |
海洋学 | 2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矿物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红牛-红山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的中甸岛弧,是形成于晚燕山期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石英二长斑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斑晶的出现以及较高的含F量(分别为1.49%和2.62%),表明其岩浆为富H2O富挥发分熔体;石英斑晶具有港湾状、浑圆状的溶蚀表面和钾长石细晶外壳,并且显示了典型的骸晶状结构指示了其岩浆经历了快速上升侵位过程和岩浆热液的自交代作用;钻孔中岩浆热液角砾岩和大量石英细脉的出现暗示了岩浆在快速上侵过程中发生了隐爆作用,形成并出溶了含有大量F、Cl等组分的高盐度超临界流体。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和透辉石具有明显的三个期次:早期细粒的钙铝榴石(And22-57)和角岩中的透辉石(Hd7-27)形成于少量高温气液岩浆流体与围岩的扩散交代作用;中期粗粒的钙铁榴石(And75-98)和次透辉石-钙铁辉石(Hd10-99)形成于大量高温、低氧逸度的岩浆流体与围岩的渗滤交代作用;晚期的钙铝榴石脉(And14-60)和钙铁辉石脉(Hd31-58)形成于低温、高氧逸度的早期交代残留溶液。矽卡岩矿物的生成,使碳酸盐围岩丢失CO2,矿物体积减少,孔隙度和渗透性增加,为成矿提供了条件。退化变质阶段的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消耗了成矿流体中大量的CO2和H2O,生成含水矿物以及石英、方解石,使围岩裂隙愈合,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成矿流体沸腾,形成大量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化。石英-硫化物阶段,由于成矿流体超压→流体沸腾,裂隙生成→减压排泄,裂隙愈合→流体超压的循环,在此过程中围岩经历了多次破裂和裂隙的愈合,直至整个成矿体系完全开放,并与大气水发生混合,使成矿流体中剩余金属最终沉淀。 相似文献
72.
73.
滇东北渔户村组内的富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渔户村组为滇东北富铅锌矿床的重要产出层位。通过茂粗、金沙厂、五星、乐红、大海等矿床,总结了滇东北渔户村组内的富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认为其与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有关,为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74.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锂铌钽资源基地, 区域锂资源主要集中于锂辉石伟晶岩中。但此类伟晶岩常受到岩浆出溶热液的叠加作用, 导致锂不同程度的流失, 因此新鲜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条件与精准定位, 成为区域成矿理论研究与锂资源勘查的突破重点。笔者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幕阜山地区新发现的黄柏山锂铌钽矿床, 产出了区域少有的大规模新鲜锂辉石伟晶岩脉。本次研究在黄柏山矿床已开展的化探、探槽、钻探等勘查工作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矿床的地质条件, 精确厘定其成矿时代, 初步建立了仁里-黄柏山矿田成矿模型, 并进一步指出区域找矿方向。黄柏山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 矿床内伟晶岩总体沿片岩片理产出, 其类型主要为(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和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 稀有金属矿化组合为Be-Nb-Ta-Li, 稀有金属矿物主要为绿柱石、铌钽铁矿和锂辉石。矿床内锂辉石多为新鲜无蚀变(>96%), 少数晶体边缘具弱蚀变或锂辉石+石英蠕虫状共生结构, 为岩浆演化晚阶段流体出溶导致的弱酸性交代所致。三种类型锂辉石的Li2O为7.72%~7.82%, 基本未发生锂的流失, 这与区域构造交汇导致容矿空间封闭性弱, 岩浆演化出溶热液第一时间运移扩散有关。黄柏山矿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133.0±1.5Ma), 与幕阜山矿集区二云母花岗岩成矿阶段时限(135.8~133.0Ma)一致。本次工作通过对仁里-黄柏山矿田伟晶岩地表类型分带的重新厘定, 结合区域已有的成矿母岩及伟晶岩垂向分带研究成果, 提出黄柏山矿床、仁里矿床、深部成矿母岩三者从西至东呈现出由高至低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初步建立矿田"体中体"模型。该模型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特点显示, 矿田西南部冷家溪群与幕阜山岩体接触带区域, 尤其是高地形地区, 仍具有锂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5.
粤北诸广和贵东是华南最重要的两个花岗型铀矿密集区,青嶂山(龙源坝)岩体位于两者之间,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研究薄弱地区。江头铀矿区地处青嶂山岩体北部与南雄断陷盆地的结合部位,该矿区的铀成矿年代学研究几为空白。本文通过电子探针方法研究了青嶂山岩体、及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江头矿区中的铀矿物微区矿物学特征,获得岩浆成因的晶质铀矿与热液成因的沥青铀矿的U-Th-Pb化学年龄,探讨了华南铀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及成矿地质体。研究表明:青嶂山岩体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铀矿物主要有晶质铀矿、铀石,部分晶质铀矿存在明显铀释放的特征,其晶质铀矿化学年龄分别为246.8±8.8Ma、161.5±8.0Ma,与前人获得的锆石U-Pb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分别代表了区内印支期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表明在南雄断陷盆地形成之前,青嶂山岩体与诸广岩体可能为一有机整体,有着相同的成岩、成矿环境。江头矿区矿石中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有少量钛铀矿、铀石等,沥青铀矿化学年龄分别为121.3±9.8Ma、98.8±8.0Ma、73.2±8.8Ma,分别代表区内3期铀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华南中生代以来... 相似文献
76.
印尼千岛锰矿贮存于白垩系上统砂岩、泥岩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具有层控特征,局部遭受断裂构造破坏。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初步认为矿床属于海相碎屑沉积类型锰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77.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8.
在前人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与野外工程验收发现大坎子金矿。过去地小水井金矿田的成矿规律存在的认识上的差距,故在已知矿床外围找矿末获得突破;因此,有必要系统介绍大坎子金矿已被后来在矿山开发中证实的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目的是借鉴已知矿床(点)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选准靶区,为取得找矿上的重大突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9.
The aim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s to examine a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Galapagos by characterizing
soil properties. Nine soil profiles were sampled on two islands. Their physical and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along with their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Two groups of soils were identified, with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first group consists of soils located in the highlands (>350 m a.s.l.), characterized by low hydraulic conductivity (<10−5 m s−1) and low porosity (<25%). These soils are thick (several meters) and homogeneous without coarse components. Their clay fraction
is considerable and dominated by gibbsite.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s soils located in the low parts of the islands (<300 m
a.s.l.). These so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hydraulic conductivity (>10−3 m s−1) and high porosity (>35%). The structure of these soils is heterogeneous and includes coarse material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rainfall according to the elevation, which appears a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soil development. The clayey alteration products constrain soils physical and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by reducing the porosity and consequently the permeability and also by increasing water retention.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