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3010皮带上 山 建成 后将 担 负着 范各 庄 矿三 水平 、四 水平 的 煤炭 运输 任 务,服务 年 限要 求 至 少 30a。 此 皮 带上山 位于 岩 溶陷 落柱 较 发育 的井 口 区域 ,范 各庄 矿 发现 的 12个 陷落 柱 全部 位于 此 区域 。由 于 陷落 柱直 接 导通 下部 奥 灰水 ,一 旦揭 露 将有 淹没 整 个矿 井的 危 险。为 保 证矿 井安 全 ,在 工程 施工 前 ,利用 地 质手 段对 设 计区 域进 行 了探 查,发现皮 带上 山 的中 上部 发 育有 岩溶 陷 落柱 ,两 次对 设 计进 行了 修 改,为 施 工提 供了 安 全保 障。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微观和煤化学几个方面 ,研究了新疆和田县布雅煤矿一号井田主采煤层中硫的赋存形态、含量、变化规律及成因。并提出几种脱硫方法 ,对煤矿生产出质量好的洁净煤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选取以地下开采方式为主的白银煤矿区为研究区,以IKONOS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解译与野外验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矿山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IKONOS融合图像对于煤矿区的监测效果理想,较好地实现了对矿业活动占地情况、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周边环境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保留在沉积物中与水动力条件有密切联系的原生沉积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淮北煤田芦岭井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属于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环境,阐明了根据原生沉积构造序列解释沉积环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下南梁矿井地下水系统流动模型,初步揭示了矿井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2煤单煤层开采时,顶板导裂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2.1 m,而2-2和3-1煤层重复开采时则增大为83.1 m,相应地应力、位移、塑性区范围后者也比前者增大许多。这揭示出多煤层重复采动明显增大了顶板导裂带的发育高度,加剧了矿井水文地质结构变异,进一步地,导水裂隙带改变了天然地下水渗流路径,沟通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增强了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整体扩大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从降雨入渗→导裂带渗流→各煤层涌水→井底水仓排水构成了一个自然-人工复合地下水流动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梁煤矿的矿井水害防治及水资源高效利...  相似文献   
16.
利用煤体破裂电磁信号进行局部震源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预测煤岩破裂震源方位,确定采掘工作面重点灾害区域,可以使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措施更为有效.根据煤岩变形破裂电磁效应规律和电磁波基础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用电磁信号能量来确定局部震源方位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室定向接收实验和平煤十矿现场测试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电磁信号强度随着煤岩体应力状态变化而变化;两个正交天线接收的电磁信号能量分别与各自接收夹角余弦值的平方成正比,利用此比例关系可以确定震源的方位;电磁信号定位方法与静态指标法预测局部区域危险性具有较好的检验一致性.研究成果为煤岩动力灾害重点灾害区域的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部分,目前多是定性的简单分析,不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精度要求。本文对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巨野矿区郓城矿井环境影响评价时,探讨了定量化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相似文献   
18.
Hematite is a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iron oxide under the aerobic conditions present in most natural surface soils and sediments. Most studies to date have focused on the capacity of hematite to adsorb trace metals and metalloids, but structural incorporation of trace metals within hematite is less recognized.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incorporation of molybdenum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hematite during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2-line ferrihydrit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pH ∼10).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analyses show molybdenum incorporated into hematite, with two Mo-O shells having a coordination number (CN) of 3 and average bond distances of 1.78 ± 0.01 and 2.08 ± 0.02 Å,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wo Mo-Fe shells with a CN of 3 and average bond distances of 3.10 ± 0.02 Å and 3.44 ± 0.02 Å, respectively.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the tetrahedrally-coordinated Mo in the molybdate that adsorbs onto the 2-line ferrihydrite changes to an octahedrally-coordinated Mo within the hematite with Mo possibly substituting for Fe in the hematite structur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lybdenum partitioning (low concentrations) to iron oxides in the environment can occur due to structural incorporation as well as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19.
矿山地震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就采矿引起的诱发地震活动,即矿山地震的国际研究动态进行评述.重点介绍矿山地震的命名、早期观测与研究、几个主要矿震国家的情况、矿震的分类、矿震的震源机制、矿震震源参数与定标率等问题.还就利用矿山作为天然地震的预报实验场和作为地震技术的推广市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Mine ventilation planning in the 1980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attempted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mine ventilation plan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manual and largely empirical methods of the past to the numerate computer-based techniques of the 1980s.The computer revolution has changed the face of many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not least m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evertheless, the mining industries of the world have not all been equally progressive in adapting to the flexibility, power and practical utilization of the new methodologies. It is, for example, incongruous that current textbooks on mine ventilation separate completely the topics of network analysis and ventilation planning with very little cross-referencing. Many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mine ventilation engineers recognize the need to know about computers but find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this into their daily work. The growing availability of self-teaching, friendly software for personal microcomputers, coupled with interactive graphics, will assist greatly in promoting uncomplicated but powerful usage of computers.Young engineers now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been brought up in a computer-oriented environment and are competent in interacting with these machines. Indeed, they wonder how the job was ever done without magnetic data bases and high-speed computation a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