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49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611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 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 龄为(190.37±0.87) Ma (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2 (75.20%~75.97%)、Na2O (3.39%~4.12%)、 Na2O/K2O 值(1.40~2.00) 和低MgO (0.32%~0.38%) 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 和K) 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 和Ti) 和重稀土 (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 35.26) 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 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 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相似文献   
992.
石盐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可提供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用以探查卤水组成变化及环境演化规律等。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地台,其中的早-中三叠纪沉积建造是中国海相找钾的有利层位之一。获取石盐沉积时期的卤水成分信息,是深刻认识四川盆地古海水蒸发浓缩程度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采自川东地区长平3井嘉陵江组的石盐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古卤水化学类型为Mg_SO4型;流体包裹体中的ρ(K~+)与现代海水浓缩到钾石盐析出阶段的ρ(K~+)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盆地三叠纪时期古卤水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对四川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钾盐成矿规律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南盘江盆地中北部三叠纪深水盆地古水流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盘江盆地位于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毗邻地区,为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演化的海相沉积盆地,建立在晚二叠世开始的裂谷系统基础之上,进入三叠纪中期,盆地范围进一步扩展、海水深度进一步加深,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一套深水复理石,晚三叠世沉积环境为前陆盆地,在盆地北部沉积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针对南盘江盆地中北部深水复理石沉积,测量了鲍马序列C段中的小型斜层理、爬升层理、包卷层理轴面倒向、槽模等反映古水流方向的沉积构造的产状,通过野外和室内复平面校正、古流向玫瑰花图的绘制,对研究区三叠纪古流向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获得49组古流向测量数据,通过古流向分析并结合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南盘江盆地物源区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认为中三叠世期间盆地南部广南、底圩、八达、富宁一线物源区来自南部的越北古陆;盆地东部的巴马、龙川、望谟一线物源区来自于东部及北东的江南古陆;盆地北部物源区位于盆地西北部和北部的扬子台地内部;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册亨以南、潞城以北地区;隆林县城和西林县城之间、阳圩和剥隘之间存在古隆起。晚三叠世期间盆地北部古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应与构造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子沟金矿为近年发现的大型金矿。矿床产于秦岭造山带三叠系浅变质细碎屑岩中,为一受岩脉、断裂、蚀变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热动力和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95.
Partially dolomitized carbonate successions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ly multistage process of dolomitization. Petrographic methods,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y and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dolomitization of a partially dolomitized Carnian reef limestone from the Transdanubian Range, Hungary. The diagenetic history began with reef diagenesis and formation of dolomite micro‐aggregates in microbial fabric elements;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uhedral porphyrotopic dolomite crystals through overgrowths around the previously formed dolomite micro‐aggregates during the earliest burial stage. Increasing burial resulted in the extension of the dolomite patches via formation of finely crystalline replacement dolomite. From the Late Norian, when the Carnian reef carbonates reached the depth of 1·0 to 1·8 km,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continued in an intermediate to deep‐burial setting. Contemporaneously, an extensional regime was established, leading to fracturing. The progressive burial resulted in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e‐existing dolomit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hile saddle dolomite cement was precipitated in fractur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Alpine Orogeny, intense denudation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accompanied by fracturing. Similar tectonically controlled denudation and fracturing occurred in several stages during the Cenozoic. As a result of these processes, the studied Carnian carbonates were raised to a near‐surface position or became subaerially exposed, leading to dedolomitization of the last dolomite phase and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in cavities and fracture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by investigating partially and selectively dolomitized rock types, it is possible to document and understand those stages of the multiple dolomitization process which can barely be detected in the completely dolomitized rock bodies. Recognition of the dolomitization phases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depositional, diagenetic and tectonic processes, and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996.
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基准面控制着盆地活动性质、供源体系和沉积物粒度等,从而控制着三角洲前缘砂体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全盆地123口井的岩心(共4 600 m)、26条露头和1 078口单井的系统分析,发现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三角洲相砂体可细分为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曲流河三角洲砂体3类。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基准面控制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古构造包括盆地古地形、盆地结构和构造活动特征。平坦古地形造成滨岸带宽度和底形摩擦力增大,从而滨岸带水体能量降低,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发育。盆地结构控制着物源供给、地形坡降和水流性质,从而控制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和分布。幕式运动造成构造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物源性质和地形坡降也随之改变,使三角洲前缘不同砂体交互出现。古气候变化造成季风性质和植被性质差异,季风盛行的干燥时期水体能量高,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改造强烈,滩坝砂体大面积发育;季风不盛行的潮湿期水体能量低,物源供给较小,三角洲前缘砂体易于保存,河道砂体发育。基准面下降期,盆地水体收缩,三角洲砂体向盆地推进,河道砂体发育;基准面上升期,盆地水体改造能力强,三角洲前缘滩坝砂体发育。  相似文献   
997.
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上扬子西南部存在晚三叠世古隆起;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古隆起的构造属性、演化和大地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上扬子西南部普遍缺失上三叠统,这一地层的缺失不是后期剥蚀造成的,而是由于上扬子西南部在晚三叠世存在一个与上扬子西南缘近平行的古隆起。该古隆起的发育与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八布洋、甘孜-理塘洋的关闭及之后的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在早三叠世末,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八布洋关闭,上扬子西南部南缘的右江和楚雄盆地成为前陆盆地,形成的前缘隆起共同组成了该古隆起;至晚三叠世诺利期,甘孜-理塘洋关闭,上扬子西南部西缘发育西昌前陆盆地,其前缘隆起与右江、楚雄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一起组成古隆起;至瑞替期末,由于右江前陆盆地停止发育,古隆起仅由楚雄和西昌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组成。这一古隆起的发现对研究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盆地原型和上扬子西南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贵州青岩中三叠统垄头组台地边缘滩相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贵阳青岩地区中三叠统垄头组发育于台地边缘浅滩沉积环境中,主要为一套藻屑、砾屑灰岩。青岩实测剖面的分析表明,垄头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石灰岩、砂砾屑灰岩、藻团块灰岩及泥微晶灰岩。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鉴定分析发现,垄头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微孔、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构造微裂缝;对野外样品的物性特征研究表明,垄头组仅有4.5%的样品属好储层。认为沉积作用对储层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尽管使得垄头组储层整体物性较差,但是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及构造作用却局部改善了储层。指出了藻屑滩亚相内的裂缝发育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999.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雷四3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储层似层状成规模分布。古岩溶作用以表生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为主,受古地质背景和风化壳岩性组合影响,古岩溶特征主要表现为:溶蚀时间较短,溶蚀作用较弱,充填作用及膏溶作用较强。在研究区内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它对储层既有建设性作用又有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吉林地质调查院在开展西藏自治区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木纠错西的申扎县多布日一带发现一套陆相-海陆交互相-滨浅海相地层,并采集到了珊瑚化石、海参化石、植物化石、介形类化石、腹足化石、藻类化石和孢粉化石等。根据这些古生物化石确定该套地层为晚三叠世沉积。从而首次证明了冈底斯-腾冲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存在晚三叠世地层。这一发现为我国三叠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