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1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80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2682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61.
笔者在对华北地区中寒武统颐滩碳酸盐建造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中首次识别出层序中最基本的地层单元──米级旋回层序,它是露头层序分析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本文总结概括出不同体系域内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和特征。这些米级旋四层序在塞向上叠加构成高级(五级、四级、三级)旋回层序时表现出周期性和规律性。这种不同级次的旋回层序的形成受不同动力成因引起的具不同周期和频率复合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米级旋回层序的识别与复合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得出中寒武世鲕滩层序的形成经历了若干次周期性的淹没-间断-均衡堆积-加积进积事件,这为盆地充填史的恢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2.
北京石花洞的区域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石花洞的层数最多,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叠置关系明显。该洞的大形态反映了北京西山新构造运动的历史,可以同华北地文斯和永定河阶地对比。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西山地区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以和周口店洞穴中碎屑堆积物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3.
New pole positions for Triassic and Cretaceous time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Central Iran. These new results confirm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APWP) of the Central-East-Iran microplate (CEIM) from the Triassic through the Tertiary as published by Soffel and Förster (1983, 1984). Two new palaeopoles for the Triassic of the CEIM have been obtained; limestones and tuffs from the Nakhlak region yield a mean direction of 094.0°/25.0°, N=12, k=4.1,α 95=24.7°, after bedding cor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a palaeopole position of 310.8°E; 3.9°S, and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Sirjan regions yield a mean direction of 114.5°/35.1°, N=44, k=45.9,α 95=3.2° after bedding correction and a palaeopole position of 295.8°E; 10.3°N. Combining these with the two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yields a new palaeopole position of 317.5°E; 12.7°N, for the Triassic of the CEIM, thus confirming that large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s of the CEIM have occurred since the Triassic time. New results have also been obtained from Cretaceous limestones from the Saghand region of the CEIM. The mean direction of 340.7°/26.3°, N=33, k=44.3,α 95=3.8°,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laeopole position of 283.1°E; 64.4°N,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Cretaceous palaeopole positions of the CEIM. Furthermore, results have also been obtained from Triassic dolomite, limeston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from the Natanz region, which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CEIM. A total of 161 specimens from 44 cores taken at five sites gave a mean direction of the five sites at 033.3°/25.1°, N=5, k=69.0,α 95=9.3° and a palaeopole position of 167.2°E; 53.7°N. They pass the positive fold test of McElhinny (1964) on the level of 99% confidence. This pole position is in fair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n Triassic pole position of the Turan Plate (149°E; 49°N). It indicates that the area of Natanz has not undergone the large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relative to the Turan plate since the Triassic, which has been shown for the CEIM. A Triassic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Iran, Arabia (Gondwana) and the Turan Plate (Eurasia)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64.
NewEvidenceforEastwardExtensionofLateHercynian-EarlyIndosinianQinlingSeaDuYuansheng;FengQinglai;YinHongfu(FacultyofEarthScien...  相似文献   
65.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首次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两个遗迹组合,即Megagrapton-Arthrophycus组合及Neonereites-Phycosiphon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1967)[1]的Nereites遗迹相.同时利用遗迹化石及沉积特点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侏倭组的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下部至盆地边缘。  相似文献   
66.
辽宁北票盆地中侏罗世海房沟组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其中的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叶肢介、水生软体动物和鱼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水生生物群落。根据其营养水平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生物通过捕食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矿源层”这一概念已被广大地质学家所接受,他们认为矿床中的金是从围岩中萃取的,本文认为矿床中的金来源于岩浆残余热液。在地壳深部,当丰度值高的基性岩或其他岩石,在深熔作用下产生花岗质岩浆时,同时带出许多金,当岩浆侵入到上部地壳冷凝结晶时,其中的大部金进入残余热液,最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8.
塔中地区主要受塔中Ⅰ号、Ⅱ号及Ⅲ号三条大断层控制 ,形成巨型复式背斜 ,隆起高部位地层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背斜之上 ,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可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期 :第Ⅰ成藏期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成熟生烃运移期 ,生排烃高峰为志留纪 ;第Ⅱ成藏期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成熟生烃运聚。第Ⅰ成藏期形成的油藏有两个特征 :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北部斜坡带油气注入奥陶系及志留系圈闭中 ,形成原生油气藏 ;构造高部位 (如中央断垒带 )的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遭受破坏。第Ⅱ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可分为两类 :对早期油藏的再次充注 ;聚集形成新油藏。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面 ,油气的分布也主要受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控制。塔中Ⅰ号构造带和北部斜坡带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9.
新疆北部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对新疆北部准噶尔、吐哈及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类、泥岩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丰度进行了系统分析 ,其主要特征是微量元素含量与同类岩石的克拉克值相比 ,有的较高 ,有的偏低 ;轻稀土富集程度较高 ,重稀土相对较低 ,Ce/ Ce*具有较明显的正异常 ,反映出烃源岩沉积环境总体为还原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 ,烃源岩中微量元素含量对沉积水体中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部分微量元素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还原程度强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 ,沉积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 ,烃源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 ;反之 ,则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70.
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3 a、6 a和8 a,它们分别与低纬100 hPa高度场、热带系统以及全球陆地温度的变化有关;③控制入梅、出梅和梅雨期6 a左右周期的气候因素是相同的,而3 a左右的周期可能受到不同气候因素的影响;④长江中下游梅雨在近116年期间,经历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