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59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288篇
地质学   1651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禹门口南黄河东岸沙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禹门口南山西省河津、万荣县境内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注入黄河的汾河将这些沙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沙丘多在海拔400m左右,高出现代黄河约35m,位于黄河的第二级阶地上,由两条南北向的沙垄和两垄之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构成特殊的景观。这些抛物线形沙丘一般高度约7~8m,背风面突出,迎风坡坡度一般为15°~20°,背风坡坡度一般大于40°。风沙堆积下伏的河流堆积物的14C年龄为26.40±0.8kaBP,表明沙丘形成于距今26ka以来。南部沙丘海拔高度近500m,高出现代黄河水面150m,覆盖于黄河第三级阶地之上。一个天然剖面揭示,第三阶地的底部为黄色中粗砂与灰绿色粉砂粘土互层,中部为灰黄色黄土,顶部为黄色风沙层。在黄土地层中可以识别出S1古土壤和位于风沙堆积下面的可能为L1SS1的弱成土层。由此推断风沙堆积于距今3万a以来。黄河阶地上的沙丘是在特殊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强大的风力、丰富的沙源和气候变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东岸沙丘已是固定、半固定沙丘,但沙化仍然是该地区的一个问题。由于3~4a前开始在丘前洼地栽种苹果树,破坏了下风向沙丘迎风面的植被,造成了原来已固定沙丘的活化,在沙丘顶部生成了新的小抛物线形沙丘,高度大于1 m。沙丘上裸露的树根指示表土已被侵蚀0.3 m。南部沙丘区的风蚀作用也很强,例如,万荣县裴庄乡西范村北一片柿树林的树根由于风蚀已经裸露1.2 m。  相似文献   
982.
盛军  孙卫  段宝虹  刘艳妮  曹雷  张弢 《地质论评》2016,62(3):722-734
为了探讨新疆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微米级X-CT扫描、恒速压汞等先进实验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尺寸分布、几何形态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探讨了研究区储层品质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微米级储集空间发育,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凝灰质溶孔为主,几何形态主要呈条带型;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微裂缝对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压实过程孔隙度损失为20.31%,压实作用较强;早期、晚期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为11.54%;溶蚀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孔隙度增加6.24%。孔隙演化分析计算得出现今储层孔隙度与常规物性分析所得出的西山窑组平均孔隙度结果符合较好,误差仅为1.1%;综合考虑研究区储层物性、沉积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进行储层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以Ⅱ类、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983.
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江湖整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洪水之后长江中游洞庭庭湖地区大量实地科学考察资料,结合已有的长期科研积累,对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的江湖整治和灾后重建等问题了初步分析,并取得若干认识。主要包括长江中游地区洪水威胁日趋严重的原因;“退田还源  相似文献   
984.
The Dead Sea is the lowest spot on Earth. It is a closed saline lak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Jordan Rift Valley between Lake Tiberias and the Red Sea. Its major tributaries are the Jordan River itself and the Dead Sea side wadis. The Dead Sea has a unique ecosystem and its water has curative, industrial and recre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level of the Dead Sea has been continuously falling since the early 1930s at an average rate of 0·7 m per year. The water level, as of February 1998, is about 410·9 m below mean sea level. In this paper, a water balance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Dead Sea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is water balance,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runoff, evaporation and groundwater flow. This model is calibrated based on historical levels of the Dead Sea. Different scenarios a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proposed Dead Sea–Red Sea Canal. This project is supposed to halt the shrinking of the Dead Sea and restore it to pre‐1950 levels in the next century.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5.
二次生烃机理在中下扬子高演化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地质观察、油气地球化学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二次生烃特征和生烃机理,将其应用到中下扬子区海相高演化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次生烃具有明显的迟缓现象,也仍具有相对的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量与一次生烃量的总和小于连续热演化的生烃量,这些特征都与一次生烃的演化程度密切相关,初始演化程度成为评价高演化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的关键因素。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发育的6套烃源岩中,下二叠统、下志留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主要的烃源层。下古生界烃源岩进入生烃时间较早,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生成的油气难以保存;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燕山—喜山期的再次沉降地区成为二次生烃的供源区。因此,下古生界台地相区和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986.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 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 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停止活动。通过对断层几何形态的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T-Z图示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 断层活动性在晚中新世末期(5.5Ma)发生转变; 研究区南部的断层落差值大于北部; 南部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较北部断层稍晚。这些研究成果表明, 晚中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受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断层活动性质发生了改变, 由逆断层转为正断层。红河断裂带对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文章推测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变化是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反转所导致, 因为红河断裂带在5.5Ma时发生了走滑运动的反转, 与研究区的断层活动性变化在时间和性质上相耦合。  相似文献   
987.
对1960~2002年在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2个,强度发生突变的有3.1个,其中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强度突然加强,90%只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而8%的热带气旋既发生强度突然加强,又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5~11月,受海岸和陆地地形影响,其区域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强度突然加强发生在6~10月,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区域集中在粤西近海至海南岛东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  相似文献   
988.
Middle Ordovician sediments of the St. Lawrence Lowland, eastern Canada, and its northeastward extension to St-Siméon, are subdivided into the numerous formations of the Chazy, Black River and Trenton Groups. Details of each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environments of deposition are presented and a cohere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Ordovician Trenton Group throughout the region is presented. In the southwest, around Montreal, a complete and continuous Middle Ordovician sequence is present and Trenton Group sediments overlie well-developed tidal flat and lagoonal (Black River Group) and mixed shallow subtidal (Chazy Group) sediments. This sequence was deposited on a slowly subsiding, essentially flat, broad shelf environment. Northeastward from Montreal, toward the Montmorency Promontory of the Quebec City area, basal Middle Ordovician sediments become younger and the extent of the shelf area narrowed significantly. The latter resulted in skeletal shoal sediments (lower Trenton Group) developing closer to shore and concomitant less well-developed clastic-rich lagoonal sediments (Black River Group and basal Trenton Group). At Montmorency Promontory the shoal sediments (basal Trenton Group) accumulated along an irregular and rugged coastline. Northeast of the Promontory a steep onshore to offshore profile and rapidly deposited basal inshore clastics (Black River Group) precluded the deposition of skeletal shoals and rapid submergence promote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deeper shelf (middle and upper Trenton Group) and slope and basin (top Trenton Group, Saint Irénée Formation) sediments. In contrast, corresponding offshore sediments (middle and upper Trenton Group) in the southwest reflect a lower depositional gradient and more gradual subsidence. These patterns of de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Ordovician coastline southwest, at, and northeast of the Montmorency Promontory and the variable subsidence rates influenced by the eastward evolving Taconic Orogen.  相似文献   
989.
1961-2000年辽宁夏季高温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1961—2000年辽宁22个代表站夏季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辽宁夏季高温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高温出现地域特征明显,年际变化较大,具有12-15 a周期变化。利用NCEP资料得出,夏季高温日数出现异常多、少年的同期500 hPa环流形势具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90.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