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2篇 |
免费 | 1759篇 |
国内免费 | 9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98篇 |
地球物理 | 485篇 |
地质学 | 5024篇 |
海洋学 | 303篇 |
天文学 | 62篇 |
综合类 | 116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256篇 |
2015年 | 202篇 |
2014年 | 261篇 |
2013年 | 279篇 |
2012年 | 380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67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38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Helmcke DGZG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D Goettingen GermanyIngavat Helmcke Rc/o GZG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D Goettingen GermanyFeng Qinglai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agner B Heppe KGZG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1,12(3)
INTRODUCTIONTheSimaoregion (SWYunnan ,China) ,situatedbe tweentheAilaoshanbeltintheeastandtheLancangjiangzoneinthewest (Fig .1) ,isakeyareatochronologicallyconstrainlatePaleozoiccompressionaldeformationsandthusofprimein terestwhendiscussingtheplate tectonichi… 相似文献
122.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显示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3.
肋木是欧亚大陆早一中三叠世最标志的一属植物,在华南以往的地质文献中尚未报道过。本文描述了首次发现于桑植县一带中三叠世巴东组下段的一种肋木化石即湖南肋木(新种)。根据这个种的孢子囊近似凹入的盘形等特征,认为它是一种适应在水体中漂浮的滨海潮坪植物。此外,文中对肋木的地质、地理分布也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并提出其确切的地质时限为印度期一安尼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4.
基于绝对和相对重力观测获得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合区域GPS测量资料与活动构造分析,本文研究了华北中部地区2009-2011年的重力场变化特征,讨论了该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主要表明:(1)华北中部的活动地块边界及部分重要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较大差异的重力场空间变化;其中,以山西断陷带北东段所在的晋冀蒙交界地区为中心,形成较大面积的重力负值变化区,且沿该区西北缘的NE向岱海-黄旗海断裂带以及东南缘的NNE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分别形成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可能反映这些部位近年的构造或断裂活动显著.(2)不同时段的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可能反映了近年山西断陷带北东段(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及其附近的重力场整体经历了"准均匀→非均匀→断陷带北段侧向显著变化→局部"硬化"的演化过程.(3)研究区重力场的时间累积变化图像可用"区域应力场增强→区域断裂与断块差异运动及变形增强→局部运动受阻"的过程进行解释.(4)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存在中-长期强震危险背景. 相似文献
125.
Christophe COLIN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7,50(11):1674-1684
High-resolution clay mineral records combined with oxygen isotopic stratigraphy over the past 450 ka during late Quaternary from Core MD05-2901 off Middle Vietnam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re re-ported to reconstruct a history of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Variations in Illite, chlorite, and kaolinite contents indicate a strong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icity, while changes in smectite content present a higher frequency cyclicity. The provenance analysis indicates a mixture of individual clay minerals from various source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Smectit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Sunda shelf and its major source area of the Indonesian islands. Illite and chlorite originated mainly from the Mekong and Red rivers. Kaolinite was provided mainly by the Pearl Riv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kaolin-ite/(illite chlorite) ratio displays a strong eccentricity period of 100 ka, implying the ice sheet-forced win-ter monsoon evolution; whereas higher frequency changes in the smectite content show an ice sheet-forced obliquity period of 41 ka, and precession periods of 23 and 19 ka and a semi-precession period of 13 ka as well, implying the tropical-forced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 The winter monsoon evolution is generally in coherence with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icity, with intensified winter monsoon winds during glacials and weakened winter monsoon winds during interglacials; whereas the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 provides an almost linear response to the summer insolation of low latitud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strengthened summer monsoon during higher insolation and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during lower insolatio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high-latitude ice sheet and low-latitude tropical factor could drive the late Quaternary evolu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respectively, implying their diplex and self-contained forc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26.
周口店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中更新世时期,而缺乏对早更新世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沉积记录造成的。随着对20世纪80年代在周口地区发现的东洞剖面,发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剖面,为研究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为了重建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利用XRF对东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元素(SiO2,Al2O3,Fe2O3和CaO)的化学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同时对沉积物中的FeO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东洞剖面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占41.6%~58.9%,其次是Al2O3和Fe2O3,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9%~29.63%和5.00%~9.81%。Al2O3和Fe2O3在剖面上与SiO2含量成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显示出Al2O3和Fe2O3对沉积物中SiO2含量的稀释作用。另外,Fe2O3与Al2O3在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Fe2O3主要富集在富铝的矿物中。从元素含量在剖面的上分布看,东洞剖面的化学组成发生3次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SiO2和FeO含量增高,而Fe2O3与Al2O3含量的减少。这3次波动分别出现在剖面的15.3~14.6m,11.0~9.9m和8.40~7.84m深度处。在3次化学组成的波动出现的同时,指示沉积物风化程度和温度变化的Si/Al(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值增高,指示了3次大的干冷事件。另外,在剖面上部(10.00~7.84m,即第2次事件以后)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变高且波动频繁,表明自第2次干冷事件后沉积区的环境变得不稳定,逐渐向冷干气候转变。东洞剖面的地球化学记录(SiO2/Al2O3和FeO/Fe2O3)与泾川黄土剖面的粒度曲线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支持了东洞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与黄土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通过与泾川粒度曲线的对比发现,东洞剖面记录的3次干冷事件在时段上分别对应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L26,L15和L13。 相似文献
127.
128.
新疆北部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对新疆北部准噶尔、吐哈及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类、泥岩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丰度进行了系统分析 ,其主要特征是微量元素含量与同类岩石的克拉克值相比 ,有的较高 ,有的偏低 ;轻稀土富集程度较高 ,重稀土相对较低 ,Ce/ Ce*具有较明显的正异常 ,反映出烃源岩沉积环境总体为还原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 ,烃源岩中微量元素含量对沉积水体中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部分微量元素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还原程度强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 ,沉积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 ,烃源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 ;反之 ,则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129.
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与四川盆地伏旱及主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前期加热强度同四川盆汛期降水和伏旱程度密切相关。把这些关系引入汛期降水预测模型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